当天晚上,张浩在将车加满油开回给杨明峰后,又被他拉着去撸串喝酒了,说是要给自己送行。
最后两人都喝得酩酊大醉而归,张浩第二天还是被上门来验收房子的房东叫醒的呢。
好在他早就将一些大件的行李给收进葫芦空间了,包括面包也是,留下的都是一些衣服,还有台笔记本电脑,轻便得很。
这个房东还算好说话,没有乱扣押金什么的,网上提前学的各种恶心房东的小妙招自然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顺利的办完退房手续后,张浩终于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说实话,张浩有些想家了。
想念家乡的竹林,家乡的山和水,家乡的老房子。
可以说自上大学之后,故乡的春夏秋冬似乎就与他再没有关系了。
在大学的寒暑假里要忙着挣够自己下一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根本不可能回家享受假期。而等毕业工作后,更是没有时间回家,毕竟做旅游的,是没资格享受节假日的,除非你不想挣钱。
故乡安置不了肉身,他乡容不下灵魂,若能一世安稳,谁愿漂泊在外呢。
世人慌张流离,图的无非是碎银几两,只因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惆怅,可让父母安康,可让生活无忧。但这碎银几两,也断了儿时念想,让少年染上了沧桑,压弯了脊梁。
张浩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有野心抱负的人,以前省吃俭用,忙碌个不停,为的只是想早点帮家里还清外债,不至于让父母那么操劳。
幸好努力终有回报,家里的外债去年就已经还清,如今更是得到了一个神奇的葫芦空间。
虽然这个葫芦空间似乎出现的有些晚,没有在他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可张浩也并不觉得有什么懊悔或抱怨的。
相反他更愿意相信这正是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换来的。
毕竟谁能坚持盘一个葫芦盘五年之久呢。
所谓时来运转,否极泰至,有了这个葫芦空间他不仅可以让家人生活得更好,同时也可以去过自己一直想过的生活!
这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
嘉州,南越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山城,地处三省交界位置,距离花城有四百多公里,境内高山耸立,丘陵广布,具有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
先天条件不足,嘉州的经济自然也就好不到哪里去了,全市基本只能以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是吊车尾的存在。
而张浩的老家长乐县又是吊车尾中的吊车尾,属于省级特困县,境内山脉层峦起伏,南北走向,四周高中间低,县域内因山区气候地理等原因形成了众多溪河。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全县实现了村村通,农业发展和旅游开发也初见成效,经济状况倒是比以前好了很多。
最起码就张浩所知道的,他们村里大部分人都住上了小楼房,有点存款的还在县城或市区买了房子,只有少部分人还住着老瓦房,张浩家就是其中之一。
长乐县也是一个人口大县,3200多平方公里面积超过150万的人口,但省城三角区域的虹吸效应太强,导致常住人口还不到90万。
而且面积虽然不小,可是人均可耕种面积却不大,山地丘陵占了绝大一部分。像张浩家里4口人就只分到两亩多地的水田,屋前屋后的山地旱地倒是分了不少,有近十亩,大部分都种上了各种果树或竹子、杂树,也是他家里最大的收入来源。
长乐县位于嘉州的西南面,本身也是嘉州通往省城的门户之一,两地高速公路畅通无阻,开车差不多四个小时就能到达,坐大巴车的话就要慢一点了。
其实从省城到嘉州在去年就已经通了高铁,只不过高铁站建在市区,而从市区到张浩的老家长乐县安阳镇还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所以对于张浩来说,还是直接坐大巴车回家更为方便,省去了转车的麻烦。
大巴车下了高速,驶入县道,继续一路向东,沿途只见群山逶迤,绿水蜿蜒,树木葱郁,野花丛放,山区偏僻小城的风光一览无遗。
或许是因为以前生活所迫,脚步匆匆,而如今有所依仗,了无挂碍,看着这一路熟悉的山景水色,张浩心中莫名的产生了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轻松自在之感。
大巴车进入长乐县境内后,就开始陆续有人下车了,走走停停的耽误了不少时间,终于抵达安阳镇了。
张浩的老家南福村,就坐落于安阳镇西南部,和安阳镇隔河相望,相距约十二公里,回到镇上,也就意味着张浩即将到家了。
……
在桥头的停站点下车后,张浩随手招来一辆摩的,坐上摩托车便突突地开上石桥,向河对岸驶去。
横过石桥,河风阵阵,不禁让后座的张浩眯起了双眼。
桥下的河流叫琴水,自西南流向东北,于下游的县城汇入程江,最后再流经市区。
而这座大桥则叫安阳石桥,全桥四个大拱,长236米,宽6米。整座大桥没有用一枚钉子和一条钢筋,桥柱、桥面、栏板、台阶、桥头堡,全部采用花岗岩块架造而成,历经沧桑依旧坚挺如初。
长乐县素有“工匠之乡”的称谓,历来能工巧匠辈出,在石业、铁业、木业、酿酒、建筑方面都颇有建树,其中最为拿手的石匠技艺,从这座石桥中就可见一斑。
当然,石桥虽坚固,但不管承重还是宽度随着时代的发展终究有些限制,所以前几年又在下游三公里处建造了一座双车道的新大桥。
十二公里的路程骑摩托车也不算多远,可山区的公路弯多路窄,不是经常走的人车速也快不起来。
通往村里的路上,两旁都是苍翠的低矮山丘,没有大片广阔的耕地,水田旱地东一块西一块的零散分布着,一条单车道的水泥路就在这群山脚下之间蜿蜒而过。
迎面吹来清新自然的山风,令人心旷神怡。
又是绕过一个大弯后,眼前豁然开朗,便看到一个群山环绕的小山谷,山谷中村庄、溪水、田野、山川、竹林,……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祥和,南福村到了!
南福村三面环山,中部是山凹盆地,村庄房屋错落分布于盆地之中,南与琴水河畔相临,也是进村的方向,西靠三山岭,东依长满竹子的大竹山,隔山与竹园村相邻,村子的尽头则北接更为广袤的群山。
群山边缘有大小两座形似倒在地上的葫芦山,从高处俯瞰整个南福村所处的盆地就像从葫芦口中向南倾倒流出的一滴水珠,“葫”通“福”,故名南福村,葫芦山下有条葫芦溪,自村中呈“s”形穿梭而过,向南汇入琴水河,为南福村提供了充沛的水源。
如此也形成了背山面水,“山-水-宅-田”南方村落独特的景观格局。
全村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共200多户人家,几乎都是张姓,宗族观念特别浓厚,在村里随便遇到个人总能攀上亲戚关系。
其实周边几个村子也几乎都是张姓,除了各村各有自己的宗祠外,还同拜一个张公爷大宗祠,村民尊称之为“关帝爷”,每到农历八月初三关帝诞辰的时候还要举行“办古事”活动,这项风俗据说已经流传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每年这个时候过得比中秋节、甚至春节还隆重,附近几个村子的张姓人氏全部齐聚,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声势十分浩大。
总之是附近村子里一年之中最热闹的几天,一些人连过年都没有回家,但是办古事期间一定会回家共同庆祝的!
张浩小时候还去当过“古事妹”呢,涂个小花脸,穿个大戏服,一手拿丝巾,一手拿花扇,高高的站在拖拉机上招摇过村的。
那时他也觉得很是威风有趣,不过当看到自己傻里傻气的照片后,从此就打死不再去扮“古事妹”了……
一进到村口就能看到从村里流出的葫芦溪,上面横跨着一座古桥,古桥长约20米,宽约5米。整座桥也是由石头垒成的,桥面铺着整齐的青石板,桥下有三个半圆形的拱洞,两个厚实的桥墩牢牢的托住桥身,使它看上去更加的坚固,桥侧有一个用石条镶嵌的石框,上面写着“福寿桥”三个大字。
没有钢筋水泥的结构,没有彩灯装饰,福寿桥已经在这条葫芦溪上挺立几十年了。岁月,在它身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石缝里早已长出了绿绿的青苔和野草,让它看上去仿佛拥有了生命力。
离石桥不远处则有一棵树干得五人合抱的大榕树,如同巨伞一般蔚然耸立,一部分树枝甚至伸展到了水面上方,那里也是村民夏暑纳凉戏水的好去处。
其实由于葫芦溪从村中流过的原因,村子里还有两座稍微小一点的石桥,分别是村中的“善德桥”,以及村尾的“安康桥”,过了安康桥不远就是张浩家了。
村口部分地势比较平坦,所以村里很多条件比较好的人都把房子往外建,如今基本是都两三层高的低矮楼房及少部分瓦房错落而居,村道两旁房屋密度比较大,也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
越往村尾走地势越高,村中位置则多是以前的瓦房古屋,张氏祠堂也在这里。等到了村尾位置,低山矮丘越多,房屋就更少了,依山而建的房屋东一座西一座的,彼此离着有点远,看上去颇有点“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意境。
摩托车驶过斑驳古旧的安康石桥,前方右侧就是一小片缓坡竹林,竹林下是一条铺了水泥的坡路,隐约能看见坡上一座掩印在竹林里的瓦房,那里就是张浩的家了。
给摩的师傅付完钱,张浩就提着简单的行李走上了缓坡,终于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