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三五小说网 > 南朝不殆录 > 第17章 蜀地失

第17章 蜀地失

    萧绎登基后的承圣二年,荆、湘、蜀,三处同时燃起战火。


    三月。


    陆纳再出长沙,遣部将吴藏、潘乌黑、李贤明等据车轮。


    王僧辩至巴陵,萧循欲让主帅之位,弗受。


    萧绎做主,分任王僧辩与萧循为东、西都督。


    四月。


    王僧辩率军至车轮,陆纳夹岸为城拒守。


    威戎将军、右中郎将、梁兴太守樊毅领三州游军。军到城寨未立,陆纳潜军夜至,鼓噪呐喊攻营,军中将士皆惊扰。


    樊毅独与左右数十人,当营门力战,斩首十余级,击鼓传令,军心乃定。


    樊毅,字智烈,南阳湖阳人。祖父樊方兴任散骑常侍、仁威将军、司州刺史,鱼复县侯。父樊文炽,任散骑常侍、信武将军、益州刺史,新蔡县侯。


    樊毅累叶将门,自幼习武善射。其弟樊猛字智武,倜傥有干略,便弓马,胆气过人。


    侯景之乱,兄弟二人率部曲随叔父樊文皎援台城。


    青溪之战,樊猛自旦讫暮,与叛军短兵相接,杀伤甚众。樊文皎于此战壮烈战殁。


    台城陷落,樊毅、樊猛率宗族子弟赴江陵。


    ……


    王僧辩深知王琳旧部皆为百战勇士,虽拥大军不敢轻进,作连城进逼,采取守势。


    陆纳和当初叛军的侯子鉴一样,历经一个月的对峙,以为王僧辩胆怯,防备松懈下来。


    五月。


    忽一日,王僧辩突然下令诸军水陆并进,发起急攻。


    萧循身冒矢石,王僧辩亲执旗鼓,士卒见两位都督亲临阵前指挥,士气大振,奋勇拔其二城。


    陆纳受挫,放弃船只,走陆路退保长沙。


    王僧辩紧追不舍,一昼夜进兵百三十里。


    次日,围长沙。


    王僧辩坐于垄上,观看士卒搭建壁垒。


    陆纳麾下吴藏、李贤明率锐卒千人,开门突出城外,蒙楯直取王僧辩中军!


    杜崱、杜龛随侍左右,甲士卫者止百余人,力战十倍之敌,拼死护卫主帅。


    王僧辩稳如泰山,据胡床安坐不动。


    战得片刻,裴之横率军杀到,从旁侧击,李贤明战死,吴藏脱走入城。


    陆纳坚守长沙不出,自此转为攻城战。


    -----------------


    萧纪行至巴东,见到萧绎送来的叛军俘虏,才知道受了儿子欺骗:叛军之乱早已被平定,侯景的脑袋也在武库中存放快有一年了。


    萧圆照拘捕使者,封锁消息不使传入蜀中,萧纪叫来儿子就是一顿责骂。


    萧圆照强辩:”侯景虽平,江陵未服。”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萧纪既称尊号,不可复为人下,遂率军继续东进。


    蜀中士卒知道西魏入侵,家乡被兵,日夜思归。诸将皆以为应该还救根本,再思后图。


    萧纪不从,声称敢谏者死。


    此前大军行至巴郡,听闻魏军来袭,萧纪已派遣前梁州刺史谯淹、江州刺史景欣、幽州刺史赵拔扈等,率众三万回援成都。


    加上成都和北益州的守军,兵力五万,足足多了敌军一倍有余,总够了吧?


    以防万一,益州刺史萧撝之子萧济任东中郎将、蜀郡太守,奉命率所部回救成都,这是派出的第二路援军。


    出蜀的十万大军,至此十去三四。


    然而即便分出数万兵马回援,蜀军仍然声势浩大。


    萧纪至西陵,舳舻翳川。筑连城,攻绝铁锁,陆法和告急相继。


    王僧辩还在攻打湘州,无法腾出手来。


    萧绎只有从监狱中,把曾经的叛军大将任约放了出来,授晋安王司马,还赐庐陵王萧续之女为妻。抽调禁军配属给任约,令与宣猛将军刘棻一同前往支援陆法和。又拔谢答仁于狱,任步兵校尉,配兵助战。


    任约和谢答仁,叛军之将本是罪不容诛。萧绎不杀,竟然是为了今日,可叹可笑。


    陆法和得两将支援,实力增强,战局稍稳。


    萧纪遣将军侯睿率七千众,筑垒相拒。


    楼船战舰据巴江,争峡口,相持日久,不能决出胜负。


    萧绎遣使送信,许萧纪还蜀专制一方。萧纪已然称帝,如何肯弱了气势,报书如家人礼。


    二线作战令萧绎焦头烂额,他只得从监狱中放出王琳,令说谕陆纳投降。


    王僧辩、胡僧祐、任约、谢答仁、王琳,萧绎所用之人无不拔于牢狱,其可怪哉。


    王琳披枷带锁至长沙,王僧辩下令押上楼车,升高示众。


    陆纳正在率军作战,见到王琳,不管对面厮杀的敌军随时可以取了自家性命,当即丢下兵刃在战场上拜倒,全军大哭:”朝廷若赦王郎入城,便即出降。”(注1)


    王琳之得人心,一至如斯。


    萧绎圣心难测,王僧辩如何肯担此责任。示众完毕过后,又把王琳送回江陵,听凭萧绎发落。


    巴州刺史余孝顷率万人会师于长沙,王僧辩率大军继续围城。


    这已经是王僧辩第二次攻打湘州,有过攻打萧誉时的经验,照理对这座城池的防守强弱之处了如指掌,但在陆纳的防御之下,王僧辩始终不能得手。


    或许如同上回一样,落城须围攻半年之久吧。


    ……


    陆法和求救不已,主力却顿兵长沙城下,和旧日袍泽自相残杀,内耗实力。


    萧绎迫于无奈,做出决定:现在萧纪才是心头大患,赦免王琳,许其入城。


    王琳既入长沙,陆纳立降,湘州平定。


    萧绎恢复王琳官爵,令率兵西援峡口。


    这场完全属于自找麻烦而起的内乱终于平息了。


    ……


    湘州诸军相继西上。


    萧绎有了底气,给八弟寄信,称自己既然为一日之长,属有平乱之功,理当继承大统。如曰不然,于此投笔。兄肥弟瘦,无复相见之期,让枣推梨,永罢欢愉之日。


    字里行间满是威胁之意。


    萧纪顿兵日久,频战不利。又闻魏寇深入,成都孤危,忧懑不知所为,遣度支尚书乐奉业诣江陵求和,请依前旨还蜀。


    乐奉业知萧纪必败,转变立场,告知萧绎军中内情:蜀军乏粮,士卒多死,危亡可待。


    萧绎遂不许其和,谈判破裂。


    蜀中殷富,萧纪以黄金一斤为饼,饼百为箧,至有百箧。银五倍于金,蜀锦、缯彩更是数不胜数。


    萧纪每战必将金饼银锭,锦缎布帛悬示将士,就是不肯实际拿出作为赏赐。


    宁州刺史陈智祖请散财以募勇士,萧纪不从,陈智祖痛哭而死。


    军中有请事者,萧纪辞疾不见,由是将卒解体。


    七月。


    巴东民符升等斩杀峡口城主公孙晃,降于王琳。


    谢答仁、任约进攻侯睿,拔其三垒,两岸十四城俱降。


    萧纪退回蜀中的后路被断,只得顺流东下。


    游击将军樊猛麾下为湘、郢之卒,都督陆法和令其精选骁勇三千,轻舸百余乘,冲流直上,出其不意,鼓噪进攻。


    蜀军师老卒堕,仓卒惊骇,不及整列,皆弃舰登岸,赴水死者八千余人。


    樊猛率部曲三十余人,蒙楯横戈,直登旗舰,瞋目大呼。


    萧纪此时尚有心膂数百人,然而左右侍卫皆被樊猛气势震慑,相枕藉不敢稍动。


    萧纪在舟中绕床而逃,掷以金囊道:”以此雇卿,送我一见七官。”


    此战樊猛曾受萧绎密敕:“若生还,不成功也。“


    和当初那句文绉绉的”六门之内,自极兵威”相比,说得更为直白,只要死的不要活的。


    樊猛于是答道:”天子何由可见!杀了足下,金子还能跑到哪里去!”


    立斩萧纪及其幼子萧圆满于绣帐中,尽收船舰器械。


    萧纪从登基称帝,到兵败身亡,一年又三月。


    ……


    陆法和收捕太子萧圆照兄弟三人送往江陵,萧绎赐姓饕餮氏,将萧纪一族宗谱除名。


    本欲使数子自裁,窥见他们没有寻死之意,萧绎下令移送廷尉,并命绝食于狱。


    三人啮臂啖肉,足足十三日而死。


    萧绎再次成功诛杀一直系亲族,消除了对自己皇位的重大威胁。


    -----------------


    西魏军进袭成都,成都兵不满万人,武库空虚,益州刺史萧撝不敢出战,婴城自守。


    尉迟迥率军围城,招募进城劝降的使节。


    黄门侍郎李棠随军伐蜀,主动承接晓谕敌军的使命。


    来到城中,萧撝询问尉迟迥军中情况,李棠不答。


    萧撝以藤条苦笞辱之,希望通过拷问获得实情。


    李棠大骂尔亡国余烬,不识安危。我王者忠臣,有死而已,义不移志。


    遂被害。


    谯淹等人的三万援军赶回蜀中,被尉迟迥分遣开府元珍、万俟吕陵始以数千轻骑击破。


    北周府兵的威力初现端倪。


    援军断绝。


    萧撝绝望之下,遣部将出城挑战,前后接战数十次,均为尉迟迥所败,士卒多被杀伤。


    八月。


    成都被围困五旬。


    萧撝、萧圆肃及文武官属,诣军门请降。


    尉迟迥准降,萧撝率文武众臣于益州城北,升坛歃血立盟,以城归降。


    时隔二百九十年,后主刘禅出降,蜀国被灭的一幕再现。


    萧济的援军方至,见其父已降,遂弃械相随。


    蜀地落入北朝之手。


    -----------------


    注1:梁元乃锁琳送长沙。时纳兵出方战,会琳至,僧辩升诸楼车以示之。纳等投戈俱拜,举军皆哭,曰:”乞王郎入城,即出。”


    《地名对照》


    车轮:今湘阴县北的江心洲


    巴郡:今重庆市巴南区一带


    巴东: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


    西陵:今宜昌市东南长江北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伏天氏 第九特区 女团C位她成了影后 黑科技制霸手册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