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赵明轶率领部队发动对关中的一轮又一轮的攻势,同时北霜帝国也凭借自己强大的国力对大夏帝国围追堵截。
一开始大夏帝国的局势倒是有点希望,但是随着时间的流转,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着北霜帝国倾斜。
当然这就仅仅是东部局势,西边因为有着赵明轶的强力工事,导致北霜帝国的一系列堡垒如同虚设,最后西都沦陷局势又开始逆转。
接下来就是五十年的你争我夺,这其中的复杂斗争已经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简而言之赵明轶在经过极为复杂的斗争过程以及僵持之中,经过各种手段终于在把握住一个极为好的机会最终击溃北霜帝国的部队。
这一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进攻阶段,这个阶段因为大夏帝国军事上取得了打量优势,以及北霜帝国没有应对赵明轶他们的手段,导致北霜帝国一直丢失土地。但是这个阶段因为北霜帝国采取固守姿态,除了赵明轶这边攻下西都,以及张振华终于达成东都突围扫清对于东都的一切军事威胁,使得大夏帝国进入军事上的巅峰阶段。在这个阶段张振华也让大夏帝国迁都东都,这就是环于旧都。
僵持阶段,在这个阶段之中北霜帝国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战争已经磨砺出一批非常优秀的战力,同时已经使用一套优秀的制度笼络之中层百姓的心。又通过承认淮海,中原一代的半独立地位,相对磨灭这些地方的统一倾向。
毕竟他们现在很多人这么想:“高筑墙缓称王,凭什么统一中国的非要是你张振华?我为什么不学习当年夏朝开国太祖的策略?”
又同时这个时候北霜帝国也开始采用大夏帝国的新式战法,所以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开始缩小。
而赵明轶这边因为队伍的大规模扩大,导致自己手下的正道军已经逐渐脱离自己的控制,同时一些同道已经开始腐化,比如当年那个王胖子,虽然经过赵明轶的改造与监事杜绝很多大问题,但是小问题不断。当然这也是小问题,但是大问题就在于王胖子那样的人多人,就有人认为赵明轶之前立下的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过于求全责备,现在很多人连王胖子的程度都做不到。
而赵明轶也不得不开始进行整风运动。
同时在整风的时候呀,赵明轶强调:“整风不是整人,目标是让人改错,而不是让人下台。”
不过这些也还算是赵明轶的控制之内,真正可怕的是,这个阶段不知道怎么回事,赵明轶手下的军事政治集团与张振华手下的军事政治集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虽然张振华与赵明轶私交不错,但是两人所建立的军事政治集团,这种只讲利益的东西就会发生冲突。
比如张振华手下的一号副手,就叫嚣着应当“削潘”。毕竟赵明轶手下的土地已经快有大夏帝国的一小半了。而军队,明面上的数据,赵明轶手下数据起码有着大夏帝国三分之一的军队,甚至在战略地位上,赵明轶的重要性已经仅次于张振华。
更不用说赵明轶的存在严重阻挠了张振华手下一些人的利益。
因为张振华不止一次曾经表示过:“宰相的位置应当贤者居之。”这样张振华手下的一号副手哪里还能同意?
于是这样的机会被北霜帝国把握吗,当时张振华进入京城主持会议,而北霜帝国迅速突击赵明轶的阵地,这个时候赵明轶经过进攻阶段已经在中原获得很多土地,只是因为北霜帝国的全力进攻,导致赵明轶自己居然节节败退。
这个时候张振华的部下居然按兵不动。
也是这个时候激化了两个集团的矛盾,也是这个时候赵明轶开始进行加强对军队的监控,防止再次出现这次的情况。赵明轶这次会败在北霜帝国手中,主要还是因为军队一些人轻敌,同时赵明轶为了不引起大夏帝国的警惕,布置在前线的部队数量倒是不多。不过就算是这样,赵明轶他们失败也是有条理的。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赵明轶他们的故意安排。
但是即使这样大夏帝国也陷入内乱之中。
赵明轶自然隐忍,甚至把中都交给大夏王朝,可是没想到赵明轶手下的百姓只知道赵明轶不知道大夏王朝,同时大夏王朝的政策和赵明轶比起来就是差了很多,于是中都的实际权力依旧在赵明轶手中。
也是这个时间北霜帝国结束防守开始适当反击,北霜帝国与大夏帝国在前线上互有胜负。
同时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张振华也开始控制自己手下,甚至正式宣布给赵明轶一个内阁次辅的口号。这个时候赵明轶也已经和张振华沟通好,和朝堂的大臣接触,得到一部分大臣的支持,得到举行大朝会的权力。而这个“大朝会”实际上就相当于外国的什么议会啊,国会啊那些民主机构,决定下一任领导人的机构。
而赵明轶拥有这个权力就可以等到局势对自己最有利的时候举行。
这个时候,张振华也开始过度把正式权力慢慢交给赵明轶,简而言之,这次的政治斗争以张振华的部分妥协作为结尾。
当然,赵明轶也知道张振华为什么会妥协,实际上是因为赵明轶手下的强大实力打动了张振华,以及张振华心中对于百姓的爱,让赵振华为了维护自己辛苦创建的制度,而选择让赵明轶能够成为大夏帝国的实际掌权者。
接下来,赵明轶虽然还是对于东都军事集团没有足够的控制力,但是东都军事集团也不得不听从赵明轶的号令。
于是赵明轶果然开始大动员,发动对北霜帝国的北伐。
赵明轶需要一场泼天的功绩,作为大夏帝国的实际掌权者。
于是大夏帝国与北霜帝国的战争进入第三阶段——碾压阶段,或者说真正的反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