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三五小说网 > 我有一座时空之城 > 第173章 名人名将15

第173章 名人名将15

    时空之城主人文洛阳与智脑“文君”聊天,问及介绍历史人物时问道:“文君,你说如果唐太宗请求,你觉得我是该帮还是不帮?”


    “主人,这取决于哪个位面,影响的仅一个位面历史方向。”智脑“文君”说道。


    文洛阳沉默不语,思考后继续编辑视频,第二天光幕再次出现万朝之中。光幕的出现也让万朝古人们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光幕出现,万朝古人们又来了兴致。


    光幕:“纵观华夏几千年文明史,名臣名将无数不可全数讲,只能讲一些对历史发展促进的历史人物并且影响力很大的人。


    历史很长,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影响未来的名臣名将。也只能讲实现华夏统一,维护民族尊严与国家安危的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东汉初期一代名将,一生做到马革裹尸,立威交趾,光复国土,伏波将军马援!


    马援字文渊,右扶风茂陵县人,中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将领,东汉开国功臣,汉明帝明德皇后马氏之父。


    马援出身官宦世家,新莽时任郡督邮,因私放重囚亡命北地;遇赦后在当地经营牧畜,后为新成大尹。


    新莽败亡后投奔凉州军阀隗嚣,颇受敬重,长居西州;后归顺东汉,移居洛阳。隗嚣叛汉后他为光武帝谋划,往来游说离间隗嚣部属。


    建武八年,光武帝亲征隗嚣,马援聚米为山,指画进军途径,使光武帝顺利击溃隗嚣。这也是历史最早的军事沙盘。


    建武十一年任陇西太守,击破先零羌,讨降参狼羌,使陇右诸羌平定,后入朝任虎贲中郎将。


    建武十七年任伏波将军,领兵南下平定“二征起义”,安定岭南。因功封新息侯,马援行军所过经常为郡县修治城郭,穿渠灌溉,造福利百姓,并与越人申明旧制,加以约束。


    此后匈奴,乌桓侵扰三辅,马援又主动请兵出击。建武二十四年以六旬高龄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次年受阻于壶头,在军中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死后受人构陷被收回新息侯印绶,又因外戚之家不得封侯预政,故未得入云台二十八将之列。


    建初三年汉章帝为马援平反,追赐谥号“忠成”。唐宋时配享武庙并被宋徽宗加封为忠显佑顺王,清圣祖时从祀历代帝王庙。


    马援戎马多年,在东汉建立前后屡立战功,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着有铜马相法等。


    马援好骑马,也善于鉴别名马。他在交趾时获得了骆越地方的铜鼓便把它铸成骏马的模型,回朝后献给皇帝。


    马援为后世供献了两个成语,一为老当益壮,二为马革裹尸。这两个成语皆有故事,马革裹尸源自一次交谈,马援原话意思是:“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这才是一个军人至高无上的荣耀,谁能知道马援这句名言一语成谶。


    马援在平定所谓“二征起义”,实则是当地土着不服大汉,人为制造对立和分裂,为后世华夏发展带来很多麻烦,地缘政治恶化,威胁到国家安全,尤其是海上岛屿主权之争,华夏海洋利益受到挑衅。


    至于马援的足迹究竟有到多远?据《唐书环王传》与《安南志略》等史料记载:


    说他一直打到了湄公河三角洲,设象林县(今越南广南维川茶桥地方)。并在这里树立若干铜柱作为东汉与蛮族的法定国境边界线。


    他怕越南人以后又造反把代表汉朝的铜柱给拆了,于是撂下了一句狂拽酷炫屌炸天的狠话:“铜柱折断之日就是交人灭亡之时。”并在柱子上上刻了六个大字铜柱折,交人灭。


    越人每过其下以瓦石掷之,遂成丘,是为马援铜柱,至于那句铜柱折,交趾灭,已成越人的禁语。”


    时空之城主人在结束视频前,依列用文言文形式评价马援,毕竞面向的是万朝古人们,也不能太多大白话。


    光幕:“东汉之将,马援者,英勇善战,贡献卓越,流芳百世。彼将军气概宏大,卓着战功,垂名后世,遗德绵绵,固宜脍炙人口矣。今特作文以记之,表其伟绩。


    马援者,乃南阳人也。天生骁勇,壮志凌云。早年习兵法武艺,英勇过人。昔时世道动荡,寇贼纵横,援为除乱救世之才。每临危境,其心志坚定,挥戈斩敌,勇猛无匹。屡建奇功,终以威名显赫于世。


    其历史贡献尤多。东汉初年,边疆多事,马援率军北征匈奴,南讨蛮夷。其兵法如神,布阵如云,每战必胜。于边疆之地,筑城设防,安定边疆。彼将军所至之处,盗贼平息,百姓安居乐业。其功绩之伟,非言语所能形容也。


    马援之影响力甚广。彼将军威名远扬,为后世所敬仰。其英勇善战之精神,激励无数志士仁人投身军旅,保家卫国。其忠诚、勇敢、坚韧之品质,成为后人榜样。彼时之人见之而振奋,听其名而壮志凌云。彼之精神犹照耀后世。


    至于后世评价乎?诚如曹丕《论皇荂碑文》中所言:“恺悌君子,邦国之光。”此言用以形容马援将军恰如其分。后世之人对其评价甚高,赞其英勇善战、忠诚无畏、功勋卓着。诗云:“马将军志壮山河誓,英雄豪情荡乾坤。”此乃对马援将军一生英勇事迹之赞颂也。


    然则彼将军虽逝矣,然其名永存乎人心之中。其功绩犹照耀于历史长河之中。天下百姓为其立祠立庙,祭祀不断。后人以其名命名街道、建筑等物事以示纪念。此乃彼将军英勇事迹、崇高品质之永恒见证也。


    观彼将军一生之事迹矣,彼虽身死道消矣,然其精神犹在人间。其英勇无畏、忠诚不渝之品质犹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砥砺前行。彼将军之功绩与精神将永载史册、流传百世矣!


    总之矣,马援将军乃东汉之豪杰也。其一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功勋卓着、忠诚不渝。彼之精神与功绩将永载史册、流芳百世矣!彼乃后世之人所敬仰者也!乃我中华历史之光辉篇章也!今作此文以纪念之,望后世之人见之而有所感悟也!


    故曰:马援将军之伟绩与精神永存乎人心之中矣!愿世人皆能铭记彼之功绩与精神也!”


    万朝之中东汉章帝之皇后马氏看到光幕对其父马援如此高的评价泪流满面:“父亲一生为国为民,虽遭小人陷害,然陛下为臣妾之父平反,又受后世如此敬仰,父亲死而无憾矣。”


    汉章帝也是微笑,轻拍皇后,心中喜悦,皇后可是上榜的十大贤后之一,自不必说了。


    而汉光武帝:“马援将军为国为民,是朕失察听信谗言,不该怀疑啊。”


    汉朝之后的不论帝王将相还是书生百姓同样对马援表达敬意,光幕弹幕一片赞扬,当然帝王,史官评论是最多的。


    至于东汉云台二十八将,光幕只是顺口提及,正如光幕所言历史名臣名将太多,不可能一一道来,不过能上榜单谁又不想呢?


    光幕继续:“历史名臣名将下一位,他助皇帝统一北方,教化北方胡人,保护了北方汉人,推行儒家文化,沿袭汉文化文明,一代名臣王猛!


    王猛,字景略,生于东晋时期。自幼贫寒却胸怀大志,博学好兵书。当时北方战乱纷飞,前秦氐族苻坚有心统一天下。王猛得遇苻坚,仿若良驹逢伯乐。


    他在内政方面大展拳脚,打击豪强,明法峻刑,任人唯贤,使得前秦内部政治清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对外,他多次领军出征,攻必克,战必胜。如征讨前燕之时,他巧用计谋,大破敌军,助力苻坚基本统一北方。


    不仅如此,面对北方众多胡族,王猛积极推行汉化政策。设学宫,兴儒学,使胡人逐渐接受汉族礼仪文化。在他的治理下,北方汉人免受更多战乱之苦,汉文化也得以延续传承。王猛一生殚精竭虑,为前秦的兴盛奠定了坚实基础,只可惜英年早逝。但他的智慧谋略、治国才能以及对民族融合的贡献永远镌刻于华夏历史长河之中,供后人缅怀敬仰。


    王猛在幼年时代随家人颠沛流离,辗转来到魏郡定居,少年王猛虽然身在泥途却已被独具慧眼的有识之士发现了。王猛在兵荒马乱中观风云变幻,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广泛汲取各种知识特别是军事科学知识,逐渐长成起来。


    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曾经出游后赵国都邺城,达官贵人们瞧不起他,唯独一个有知人之鉴的徐统“见而奇之”。徐统在后赵时官至侍中,召请他为功曹,王猛遁而不应,隐居于西岳华山,期待明主的出现,静候风云之变而后动。


    王猛二十五岁以后数年间北方的战乱愈演愈烈,政局瞬息万变,东晋永和五年后赵暴君石虎终于死了,而他的后代立即展开了凶狠的争夺,一岁之中帝位三易。关中等地各族豪强则纷纷割据北方,称王称帝者比比皆是。在这个过程中氐族枭雄苻洪崭露头角。


    此后,苻洪建立前秦,王猛经人举荐认识了符坚,两人交谈甚欢,言如刘备遇诸葛,如鱼得水也。


    符洪死后,继位者凶狠残暴,让符坚忧心忡忡,最后恐激民变,符坚决定出手。


    《前秦符坚夺权之路》前秦时期,苻坚的夺权历程充满了曲折与挑战。苻坚出生于氐族贵族家庭,自幼聪慧好学,心怀大志。当时的前秦政权内部纷争不断,政治混乱。苻坚凭借着自身的卓越才能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逐渐在氐族贵族中崭露头角。


    苻坚深知要夺取政权,必须拥有强大的支持力量。他广纳贤才,身边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如王猛等。这些人才为他出谋划策,成为他夺权路上的重要助力。在政治斗争中,苻坚善于把握时机。他利用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巧妙周旋,逐步削弱对手的力量。同时,他积极推行改革,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赢得了民心。


    然而,夺权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苻坚遭遇了来自各方的阻力和挑战,甚至面临生命危险。但他始终坚定信念,毫不退缩。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苻坚最终成功夺取了政权,成为前秦的统治者。他的夺权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前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苻坚夺权的成功,离不开他的智慧、勇气和决心。他的经历成为前秦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符坚继位后,王猛历任中书侍郎,咸阳内史,辅国将军,居中宿卫仆射,京兆尹,太子詹事,吏部尚书,散骑常侍,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使持节,大将军,冀州牧,司隶校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中书监,尚书令,太子太傅,丞相。册封清河郡侯,成为宣昭帝苻坚的股肱大臣。


    王猛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关爱黎元,恩泽贫困,深受北方百姓的爱戴。政治上抵制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军纪严明,麾下军队对百姓秋毫无犯,平定五公之乱,俘虏陇西军阀李俨,攻灭前燕。


    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执政期间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建元十一年,王猛病重,死前劝告苻坚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况且谢安还在,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


    苻坚却没有听王猛的遗言,建元十九年不顾群臣的普遍反对,在建元十九年悍然调集九十余万大军进攻东晋,结果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而王猛叮嘱再三要苻坚除掉的鲜卑,羌族上层阴谋分子如慕容垂,慕容冲,姚苌之流便乘机举兵造反。纷纷割据自立,把前秦的一统江山搅得七零八落。


    到了建元二十一年,苻坚被姚苌杀害死之前,苻坚曾嚎啕大哭:“悔不听王景略之言,乃至白虏猖狂至此。”


    符坚为一代枭雄,能够统一北方,王猛功不可没,符坚也为后世留下两个成语,淝水之战和投鞭断流。投鞭断流一词出自符坚对手下人的一句话:“雄兵百雄,东晋不足惧,每人投下马鞭便可断长江之流。”


    王猛因为其独特的地位也被视为魏晋时代第一政治家,王猛的很多政策影响了后世。


    前秦短暂的统一却为日后北魏统一奠定了基础,关中良相唯王猛,功盖诸葛第一人这个历史评价足以说明其才不输于有卧龙凤雏之称的诸葛亮和庞统。


    前秦建元十一年,王猛薨逝,享年五十一岁。前秦朝廷追赠侍中,丞相等官职皆如故,谥号“清河武侯”一说武襄侯,葬礼规格依照西汉大将军霍光故事。


    王猛的子孙后代显贵于前秦,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唐朝。


    那么那个令王猛死前都忌惮的谢安又是何人呢,东晋称道:天下苍生望谢安,东晋之中流砥柱。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人。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名士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


    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桓温的司马,吴兴太守。后入朝拜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


    晋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他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并争取到镇守荆州的桓冲的合作。


    太元二年,举荐其侄谢玄组建北府军,镇守广陵对抗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使晋室得以存续。


    又乘胜派谢玄收复洛阳,及徐,兖,青,司,豫,梁六州;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晋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


    太元十年谢安病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谢安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


    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此外他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精于儒,玄,佛,道学;齐人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后世多将他与王导并提。


    认为二人相望于数十年间,其端静宽简,弥缝辅赞如出一人,江左百年之业,实赖焉。原有文集十卷已亡佚。


    光幕介绍两位名臣,实则又暗示谢玄也是一代名将,万朝之中南北朝之后的王朝都知道王猛,谢安,谢玄,符坚是何人,秦汉,三国时期的人有点懵,光幕透露过三国归晋,让司马懿后人摘了桃,五胡乱华之事正是司马懿及后人造成的,自然对晋朝没什么好感,然而后世对晋朝根本不愿多提,甚至更加厌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伏天氏 第九特区 女团C位她成了影后 黑科技制霸手册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