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三五小说网 > 穿越大唐,开局拜师孙思邈 > 第123章 至洛阳

第123章 至洛阳

    行军难。


    李勉以为,是为赋亲词强说愁,待到真正亲历,才知道真实要比那还要难。


    出发三月,才堪堪抵达洛阳外围。


    出发时是九月,如今已至腊月。


    再往前走一段,就过年了。


    作为亲卫统领,有李君羡在,李勉只是挂名。


    可李二到哪,李勉也必须要跟着。


    一路上,时不时与李二聊天,从聊天中,李勉学到了不少。


    比如行军,比如粮草,比如战阵。


    作为在唐初,立下过赫赫战功的一代军神,李二在军事上的才华,并不比李靖低。


    往往所抛出的观点,能让李勉茅塞顿开。


    心中大有所得。


    受此影响,李勉真正在军事上,有所建树。


    再不是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


    而是成长为,能领兵打仗的军事将领。


    当然,想成为帅才,比肩李靖与李二,还有很长很长一段路要走。


    李二对李勉未来在军事上的成就,抱有极大信心。


    这都来源于,李勉在军事上,表现出的天赋。


    博闻强记,举一反三,拥有着逆天的悟性。


    也可以说是灵性。


    这让李二喜出望外之余,心中爱才的心,变得更加浓烈。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大唐目前,有个大隐患。


    这个隐患,许多人都有看到,都在寻找。


    那就是三代内,由谁来顶替父辈,保护大唐。


    一代有李靖,李二;二代有李世绩,侯君集;但三代,数遍整个勋贵圈,全是纨绔,再无一出色之人。


    程家的两个不错,可惜,在李二看来,只可为将,不能为帅。


    包括李德奖,柴令武,这几人才华有,能力却不足以为帅。


    这让一众勋贵们,忧心不已。


    直到有一个人,以犁入朝,获封男爵。


    便有人把目光,定在李勉身上。


    加上李勉父亲是李一,与贞观年武将们,多少都有关系,更是与他们亲厚。


    连带着,李勉被归类到三代子弟内。


    实际上,李勉还不一样。


    准确点说,是2.5代,与侯君集等二代平辈。


    年纪小而不算二代,又与三代有别。


    李逸实是其中的另类,独占2.5代一词。


    加上李勉师从孙思邈,又拜李靖为师,身份独特。


    所以,不只是李二,更有李靖和程咬金几人,统一把李勉纳入培养名单。


    且李勉的排名,是很靠前的第一。


    没办法,李勉太优秀了,与李德奖等人,拉开极大的差距。


    “小勉,你说这次进攻,要如何打?”


    检查完李勉作业,对结果很满意的李二,突然开口。


    李勉听完一愣,脑中念头急转。


    “陛下与各位叔伯所定计划,婿观之很好,没有其它想法。”


    李二指着李勉,大笑道:“好个油滑的小子。”


    李勉不为己甚,嘿嘿一笑。


    历史上,李二征高丽,一路未出奇兵,初衷是不想步杨广后尘。


    全程稳扎稳打,以致于最后兵至安市城,止步于驻骅山。


    (杨广率三十万大军,奇袭平壤城,最后却因粮草补难题,终致兵败,被屠灭,城外筑京观,成为耻辱。)


    几十万将士的尸首堆砌掩埋筑成高高的封土堆,便为“京观”。


    筑京观被认为是对生命的极大不尊重,它不仅羞辱了战败的敌人,也对死者及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是为什么,李二与百姓不放过高丽的原因之一。


    回到现场,李二对李勉的滑头,很不满意。


    “你小子少遮遮掩掩,朕让你说,你便说。”


    李勉见状,只好说道:“臣以为,应兵分三路,一路从水路,攻卑沙,进击建安;一路从渡赤水,进击安市城;一路从盖牟,直逼辽东城下。”


    “三路大军,应以水路及盖牟为主,安市城为辅。”


    这三路,历史上,就是李二的想法,李勉做了些微调。


    按李勉的想法,本想说以水路为主,沿海进攻高丽内陆,直逼平壤。


    至少也要把高丽水师打残,给灭掉。


    封锁整个高丽水域,让高丽片帆不得下海。


    充分调动高丽国内,渊盖苏文的力量,造成分路进击,减少压力。


    但想想,又觉得有些不自信,只好折中。


    李二听完,内心很吃惊。


    不得不说,李勉所想,很多与他不谋而合。


    只是水路进击,李二并未做主攻方向。


    细细一想,李二眼前大亮。


    “好,不错,想法很好。”


    李勉脸蛋一红,躬身回应道:“臣下孟浪,请陛下恕罪。”


    李二摆了摆手,说:“罪从何来,何罪之有。不过,李世绩与张亮,真的可以?”


    貌似疑问句,可李勉知道,不是在问自己。


    沉默,陷入长久的沉默。


    李勉忍不住开口提议:“陛下,不如寻李将军他们,问下他们的意见。”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


    这次出战的武将,大多都是老将,有着十足的经验。


    听闻,李二一愣,“你说的对。来人啊,去唤将军们来朕这议事。”


    “诺。”外面传来马大伴的声音。


    很快,得到召唤的众人,来到李二面前。


    见到李勉也在,纷纷笑着点头。


    只有长孙无忌,见李勉在,冷着张脸,直接无视。


    对长孙无忌,李勉同样没好脸色。


    道不同,不相与谋。


    若不是看在李二面子上,李勉都想一巴掌拍死算逑。


    瞧他长孙家干的什么事。


    他长孙家,原本在长孙顺德手上,还算正常。


    但到了长孙无忌手里,竟发展成了另一个世家。


    独立于王姓七望之列,并与他们交好。


    这些年,李勉通过四时的手,知道了不少有关大唐秘辛。


    其中就有长孙家。


    光长孙家的资料,就差不多近百卷。


    通过情报,长孙家干净不到哪去。


    把持着铁器贸易,却将触手伸至大唐以外。


    胆大到为辽东边族,还有西域各族有贸易往来。


    真是不作就不会死。


    怪不得历史上,长孙家最后被湮灭。


    可以说,发生在长孙家的事,长孙无忌要占一大半因果。


    见众人到齐,李二便把李勉所提的建议,跟大家说了一遍。


    “我不同意。”长孙无忌第一个跳了出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伏天氏 第九特区 女团C位她成了影后 黑科技制霸手册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