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三五小说网 > 三国新势力:辽东我称王 > 第二百零五章 武侯遗志

第二百零五章 武侯遗志

    公孙修笑道:“正是。”


    姜维点了点头,暗想此次会谈孙权能派诸葛恪过来,足见盛情,平静道:“吴国与我蜀汉乃是友邦,诸葛瑾与武侯是兄弟,诸葛恪为武侯之侄。”


    他点了点头,当即命人召诸葛恪进宫。


    过不了多久,一个体型庞大的身躯迈入殿中,公孙修对他瞧了眼,诸葛恪看起来有些憔悴,似乎比当年要瘦上三十来斤,只可惜的是基数太大,外表上不好看得出来。


    诸葛恪先向公孙修行礼,再向姜维行礼,姜维不敢怠慢,也站起身还了一礼。


    二人分至落座,公孙修瞧着诸葛恪憔悴的面庞,不禁询问道:“元逊看起来似乎身体不大好。”


    诸葛恪歉意地看了他一眼,苦笑道:“只因前年家父亡故,是以两年来守孝,又突遇大将军陆逊去世,国内军政繁忙,故而不知不觉间消瘦了不少。”


    姜维一愣,诸葛瑾前年去世他是知道的,却没想到吴国大将军陆逊也去世了,不免吃了一惊,暗想:“当此用武之地,陆逊离奇死亡,吴国军心大落,何以为用?”


    公孙修也觉惋惜,自己穿越到这个时代来,或多或少都跟他们有过交集跟交手,但都未曾谋面,例如曹睿、诸葛瑾、陆逊等人。


    至于陆逊的死因,他倒是知道的,一来是陆逊卷入了二宫之争,二来功高震主,孙权毕竟年事已高,疑心病也自然地增加了。他看着诸葛恪的脸色,轻声道:“节哀。”


    同时他心里也明白,陆逊一死,下一个大将军就是诸葛恪了。


    魏蜀吴都有个高危的职业,魏国专死皇帝,蜀国专死上将,吴国专死大都督。


    诸葛恪点了点头,脸上没有别的表情。


    公孙修心想你小子得了便宜就卖乖吧,这今后的吴国就是你蹦跶的时代了。


    他目光眼望二人,放下酒爵,姜维跟诸葛恪也一齐放下,只听公孙修笑道:“你我三国汇聚于此,皆在于克魏。目前唯一的机会,就是趁着来年魏国大乱,出兵伐之。”


    姜维心中一凛,皱眉问道:“燕王何以这样认为呢?据在下所知,如今魏国宗亲与士人之间虽有折合,可也不至于动摇国本吧?”


    公孙修道:“无须担心,孤已收到秘密风声,魏国必乱。一是幼主年幼,二是权臣跋扈,三是士人坐大,彼此间离心离德,定然要生出祸乱。待其恶而乱之,燕、蜀汉、东吴齐发,令其三方不可兼顾,必然朝野震动,即使不能分裂魏国,也能逼其国力大损。”


    姜维不解的问:“魏国以曹爽为首的宗亲,跟士人争权夺利,局面仅限于朝堂,恐怕不会延伸至军事。”


    公孙修笑了一笑,“换了旁人自然不会,司马懿就未必了,此人心狠手辣,决不会留手跟道德底线。”


    姜维道:“曹爽跟司马懿都是曹睿的托孤大臣,以我看来,斗争的局面无非是一方被剥夺官职兵权,贬为庶人罢了。动摇魏国根基之事,过于虚妄。”


    他登时眉头皱了起来,心想:“你这是把司马懿跟曹爽比作了诸葛亮跟李严啊,那可就不切实际了。”


    蜀国同样也有托孤大臣间的政治斗争,刘备白帝城临终之际,把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跟李严,以二人为托孤大臣。


    李严跟诸葛亮属于八字不合的,处处挑刺跟抹黑,属于心中不平衡的那一块。公元226年,也就是建兴四年,诸葛亮准备兴兵北伐,想调李严来到汉中坐镇后方。


    这本来是给了他回到权力中心的大好时机,可李严这时候就私心作祟,认为回到汉中就会成为诸葛亮的下属,为诸葛亮的北伐鞍前马后,从平级降为次级,各种理由推脱不去,还要求诸葛亮将五个郡合为巴州,由他担任刺史。


    不仅如此,李严后来又劝诸葛亮加九锡,怂恿其进爵称王,此举无疑是把诸葛亮架起来用火烤。诸葛亮愤怒不已,当场训斥了李严,两人的间隙由此愈来愈大。


    终于在建兴九年,诸葛亮的出兵北伐战役中,李严负责后勤粮草,却因督战不力,导致后勤跟不上,还要求诸葛亮撤军,等到诸葛亮撤军以后他又散播消息,向后主刘禅说诸葛亮延误战机。


    这次可让诸葛亮忍无可忍了,收集李严全部的罪证跟过错,并将其言辞前后不一致的矛盾挑了出来,禀明给刘禅,李严自知理亏,磕头认罪。


    当然,认罪是晚了一步,诸葛亮决心废了李严,列出他的种种罪行,李严因此被废为平民,流放梓潼郡。这场托孤大臣之间的矛盾并未引发大面积的流血,诸葛亮采取的手段也足够光明正大,人人敬佩。


    李严即使被贬为平民,朝堂上下对其各种谩骂跟鄙夷,李严仍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新启用他,虽然蜀国群臣都厌其贪得无厌,只有诸葛亮有可能出于爱惜人才的考量让他重新出山。


    只可惜的是,诸葛亮一死,李严就知道此生再无出山的希望,不久后郁郁而终。


    公孙修对姜维摇了摇头,正色道:“伯约切勿以己度人,武侯是以天下人都钦服的方式废除李严,就连李严本人都无怨言,更盼于武侯有朝一日能召他出仕,连政敌都能明白武侯的胸襟宽广,这是极为难得的。司马懿就未必了,此人不爱惜羽毛,为求利益,不顾惜名声,必不顾国本。”


    顿了一顿,朗声道:“故此,孤知道魏国必然在近期有大乱,乃由政而引于军事,决不会轻而易举的解决。”


    姜维陷入沉思中,点了点头:“司马氏自诩清流,其司马懿又是四朝元老,若是不顾及名声,实在是太难看了。可诚如燕王所言,则必是可图之良机。”


    公孙修心想蜀国阴错阳差的把姜维这号鹰派人物给送来了,这位爷北伐了足足十一次,只可惜受制于费祎,每次都兵不满万,自然也打不出什么战果来。


    思虑稍许后,他沉声道:“二位都是蜀、吴的忠贞之士,当今魏国强横,若以分而图之,则三家为其吞并是早晚的事。只有联合出兵,响应而动,才能维持局面,打得魏国顾首不顾尾。时间拖得越久,对我等越是不利。”


    “燕王所言甚是。”


    姜维握紧了拳头,想起昔日武侯的教导,以及先帝的遗志,明白公孙修的“三家分魏”之计不过是为了求庇护而已,毕竟没有一方能与魏国单独抗衡。<w.


    利益相关既为盟友,利益冲突既为死敌,与利益的切实相关比嘴上说着的盟友要好的多了。


    诸葛恪不发一言地静听,才道:“燕王有心与我等同盟,三家会晤,本来是一大幸事。只是燕王当信守承诺,不可如昔日一般,暗中撤军,或者临阵倒戈。”


    公孙修闻言不由得笑了,他当然明白诸葛恪的怨气所在,正色道:“此一时彼一时,不可同日而语。当年的小人行径,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如今是火烧眉头,不容喘息。”


    诸葛恪眉头一皱,摇头道:“燕王的意思是火烧眉头了,才结三家联盟之意?”


    “不是燕国火烧眉头,而是在座的你我,及贵国的国主,都处于此。不同之处在于,燕国的形势严峻,基本上是火烧眉头,蜀、吴二国则是温水煮青蛙。”


    公孙修盯着诸葛恪的眼睛,那眼神让后者都不禁动容。


    诸葛恪皱眉道:“为何说是温水煮青蛙?”


    他呵呵一笑,望了姜维一眼,正色道:“这可就说来话长了,远的不说,就以国家而论之,蜀汉居益州是天府之国,人丁充足,且蜀道艰难,易守难攻。吴国虎踞江东,以长江天险得以抗曹。”


    顿了一顿,又道:“燕国自不必说,远离中土,又有河泽山溪为险,魏国要想伐辽,恐怕行军路上都得产生出撤军的念头。然而舍此地利,以国力而言,燕、吴、蜀三家合起来,都不是魏国的对手。不论是疆域、人口、兵力、财富,各方面都不如,除了尽早联手,无利可图。”


    姜维沉默下来,眼睛微微眯了起来,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诸葛武侯当年的北伐,不禁心潮翻涌。


    公孙修举起右手竖起三根手指,沉声道:“而且,这一差距,尚且在逐渐的拉大。魏国虽幅员辽阔,却是当年饱受四面战火之地,大多已人口户籍残缺,只要再假以时日,还会继续变得更加强大,此消彼长,到那一日可就是望尘莫及了。今若不伐,再待十年、二十年,人口增长、兵精粮足,莫说是维持三国鼎立的局面,连国家都不能保全,这是不进则退的道理。”


    诸葛恪无言以对,沉默下来,好半响才道:“燕王所言不错,在下佩服。”


    魏国从历史上来说,最起码也有二次一统天下的机会,只是失之交臂而已。一者是赤壁之战大败,二者是蜀吴爆发夷陵之战,曹丕若是趁机伐吴,则可与蜀汉共灭吴国,吴国灭亡后,反手再灭最弱的蜀汉,那就再轻松不过了,只可惜曹丕出于对国家正统的理念出发,不愿伐吴而作壁上观。


    这是自三国鼎立以来,魏国的统一天下之机,事后就连曹丕都懊悔不已。


    至于蜀吴两国的统一机会渺茫,根本就没有出现过,莫说是出现,到最后连勉力维持的能力都丧失了。


    或许蜀汉最接近统一天下机会的,就是在诸葛亮《隆中对》的镜花水月中,或许真的可能实现,但也不复存在,自从关羽被害、夷陵之战又损失大量的精锐跟年轻将领,人才瞬间出现了断层,后期人才凋零,就注定了几十年后的悲剧。


    姜维长叹一声,点了点头:“蜀汉这么多年自武侯以来,欲图克复中原,还于旧都,大小五度北伐,已是极为艰难。第一次北伐虽曾控制了天水三郡,却因街亭之败,得而复失,此后的数次北伐已不能获得战果。”


    公孙修对诸葛亮是钦佩万分,听到姜维这样说,摇头道:“也不能这样说,或许以武侯之智早就看出来,单凭蜀汉以一州之地,数万效死之士是不能攻下魏国的。”


    姜维闻言脸上变色,正欲反驳,公孙修顿了顿,又道:“孤以为武侯的北伐是意在拖延,每一次北伐都闹得魏国上下紧张,将帅不敢解甲、战马不释鞍,大小兵员枕戈而眠,对蜀汉的防御也累得劳民伤财,雍、凉难以修养民生,此武侯之功也。”


    “武侯若得见燕王,必引为平生知己。”


    姜维的脸色这才缓了下来,也明白公孙修所言属实,诸葛亮的北伐都是采取稳中求进的打法,很少出奇兵以略定。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就被诸葛亮严厉禁止了,认为过于冒险,应当实打实的打下凉州,逐步蚕食曹魏。


    前世的公孙修可没少看《百家讲坛》之类的,能进武庙十哲之人,没有一个是空架子,诸葛亮虽然大小规模五次北伐,却并没有消耗了蜀汉的国力,这跟他超乎寻常的内政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


    五次北伐出兵的规模都不算小,没有造成大规模的国力消耗,反而利用战争的历练给蜀汉增加了不少的新生代力量。


    在很多人的误区中,都认为诸葛亮的北伐损失了蜀汉的国力,然而实际上是在他的治理下,“黎庶追思,以为口实”,国贫民虚的蜀汉也变得“道不拾遗,风化肃然”。


    不得不说,这是一大奇迹。


    这可不是史书的吹嘘,《三国志》是陈寿撰写的,而陈寿是实打实的蜀汉人,公元233年出生的人,也算是亲历过诸葛亮治理下的真实社会环境。


    想到陈寿,公孙修心想这小子现在也不过十一二岁,倒不如收至燕国来,询问姜维道:“伯约,孤听闻当年马谡丢失街亭被武侯问斩,马谡有个姓陈的参军也受武侯的惩罚,处以髡刑罚之。此人留一子,名曰陈寿。不知可否劳烦伯约,将此人送来?”


    姜维大为不解,他自然不知有这一人,毕竟当初受马谡牵连的人太多了,其账下的小小参军的儿子,更是不得而知。倒是他心中颇为起疑,暗想:“陈寿?这名字听着耳生,若是举足轻重之人,我应当知晓才是,燕王远在数千里之外,从未涉足蜀川,怎知得一个小小的孩童?送至燕国,又有何目的呢?”


    当然,这一疑惑也很快就抛之脑后,毕竟公孙修的三家分魏计划,合乎其心意,不禁想到:“先帝跟武侯未克的遗志,终将由我来延续,并以死继之。”


    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道:“燕王放心,在下回去后盘查一番,若能寻到,必将其送来。”


    公孙修大喜,三人又一路畅聊了如何出兵响应的事宜,姜维跟诸葛恪都是难得一遇的军事奇才,众人间的谈话也愉快至极。


    邓艾瞧着姜维,心中不禁生出了几分忌惮:“此人竟如此厉害,若有一日,燕与蜀为敌,则将有一战,可得小心提防此人。”


    会盟的意见也互相交换,公孙修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加入蜀吴联盟,把中分天下之约变为三分天下之约。


    事能否促成还看天意,大饼终究是要画得圆一些,公孙修个人的意见既代表燕国,姜维跟诸葛恪则须分别禀告刘禅跟孙权,再做定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伏天氏 第九特区 女团C位她成了影后 黑科技制霸手册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