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近三个月的极度痛苦后,情绪终于变得稍微稳定,或许药物的功效开始发挥作用,虽然整个人还是提不起劲,但至少悲观厌世的情绪不再频繁出现。
能笑得出来,但却是毫无感情可言,自我感觉就是皮笑肉不笑。也许是因为药物的副作用,面部表情显得苍白呆滞,眼神空洞,虽然大脑从极度的紊乱混沌状态趋向缓和,但还是没有往日的灵活,依然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
躯体的反应开始消失,夜晚不再盗汗,睡眠质量也开始提高。
小儿子的出生并没让我的情绪变得更好,相反还有一些沉重的悲伤,当然,这种情绪并非是我不欢迎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而是来自于我此时无法用自己生命的意识拥抱他。无论我的表现是多么的夸张,无论我用什么方式逗他,却依然改变不了我内心麻木的事实,这种痛苦甚至让我想把心扯出来砸碎!
我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在妻子孕育小丁(小儿子的乳名)过程中的麻木不仁,虽然这并不是那个真正的我。这段时间,我的妻子承担了所有本该我去做的事情,夜晚,当我向妻子表达愧疚之心时,她总是抚摸着我的脸说:“你先把自己照顾好,早点振作起来,到那时候你再伺候我……”
跑步已经形成了常态,脚踩棉花的感觉也已经消失,跑步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对抑郁带来的恐惧也没有最初的强烈,这包括他人的眼光,对药物副作用的担忧,以及对遥遥无望的康复的焦虑。
好像还是一种麻木感,对一切的麻木!虽然不像最开始的那种失去灵魂一样难以忍受,但无论做什么都依旧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意识开始觉醒,我不再一味的懊悔过去、愧疚此刻的境况、以及对未来的恐惧了,我开始审视自己到底做了什么才导致出现这样的状态。
在找寻各种治疗方法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篇关于日本治疗抑郁症的文章,里面提到认知疗法。当然,我只是走马观花的浏览了一遍,无心也无力去认真研读,因为那时的我只想找到快速改善症状的方法。当然,这种想法只能成为幻想,但“改变认知”这个词还是被我牢牢记住了。
《当下的力量》这本书已经被我翻阅了无数遍,虽然作者也曾经是重度抑郁症的患者,虽然书的内容得到了我的认同,虽然他向我揭示了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但我依然不得其解,依然没有希望中的快速转变。但是逐渐扬升的内心意识开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生活当中,为什么我会抑郁?这不是我该有的样子。
我开始把《当下的力量》下载到手机中,在跑步时用耳机听,一遍又一遍的反复听。
我不再像刚开始那样试着去分析、判断、试图理解书中的内容,而是不做任何思考的单纯的用耳机传出来的声音陪伴着我跑步。
第一个让我警醒的内容就是作者对情绪的产生做的论述:情绪是身体对思维活动的反应!
这一刻的到来,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我漫无方向的救赎之路。抑郁不就是一种情绪吗?抑郁症不就是一种严重的抑郁情绪吗?既然情绪是身体对思维活动的反应,那么我的思维活动是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样的思维活动导致了我的身体产生如此剧烈的反应呢?
这是一个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我试着开始观察我的思维,通俗地说,就是看看我的大脑里在想什么。当我这么去做的时候,一种从未体验过的宁静感出现了,很短暂,但它的确发生了!事实上,我并没有观察到什么,如书中所言,当我观察自己的思维时,思维停止了,也许只有一秒钟,然后很快又被头脑中噪杂的声音所遮蔽,但当我再次全身贯注的去观察时,这个宁静感再次出现。
当然,在此时我并没有能力把这种观察思维的状态持久的保持,但我亲身体验到了思维是可以停止的这个事实,我开始相信这本书里或许真的隐藏着最终的答案。
当一个理论被你接受时,你自己就会想办法去验证它是否正确。这类似于传销的洗脑手段,当你完全陷入其中时,你的一切言行都不再经由内心的审视,而是全然的听从被潜移默化的思维所操控!
但这本书却并非如此,它从来不去表明和印证自己的正确性,而是不断的在提示你自己去想办法验证。连听带读读到不知多少遍后,我甚至认为它就是对宗教的解读,又完全与宗教不同。
宗教通常喜欢用隐晦的方式来表达真理,至于能否悟出真理,则全靠你自己。而这本书好像是在解释为什么宗教这么说。当然,它依然在不时的提醒你,无论它说的对或错,都是需要你自己来验证的。
随着自我探索的深入,我并没有产生对此书的崇拜,虽然我已经对它爱不释手。越来越多的表现被作者言中,我从未这样观察过自己,但现在,我发现,我的确是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生活的。
在我观察我的思维时,我开始理解作者所说的小我的概念了。
谁在观察我的思维?
是谁的思维在思考?
我想的不就是我想做的吗?
我想的真的是我想做的吗?
这个问题让我很是困惑。
难道有两个我?
我从书中找到了答案:那个被作者称为小我的那个形象,就是由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虚拟的我,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在维护这个形象下展开的,由于它是从我开始接受社会影响起就伴我出现的,是伴我一起成长起来的,所以我已经接受并相信它就是我的事实。
细细想一下,还真的是这样,好像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思考!以前我从未觉得这是个问题,因为这对我来说再正常不过了。而此刻,我却意识到,原来我的大脑里装了那么多的想法,不停的分析来分析去,判断为好的就高兴,判断为坏的就生气,情绪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我对所思所想的评判。
方向越来越清晰,我似乎找到了突破口。我太认同那个小我为我设定的形象了,我应该、我必须、我只有怎样,我才能成为这个形象,而只有这个形象的成立,我才会全然的成为我自己。
然而,在这个形象的束缚下,我并没有体会到成为它的快乐。虽然我认为自己一直在努力,最终却发现,我非但没有靠近它,反而还离它越来越远了。
现在我理解了,小我为你设定的形象只是一个欲望的体现,它永无止境。因为一个欲望的实现总会伴随着更大的欲望出现,这个完整的形象永远不会以快乐的形式让你心满意足,它只会让你浅尝短暂而肤浅的快乐,然后继续催促你追逐形象完整的脚步。
的确是这样的,我不禁长舒了一口气。从未有人告诉过我这些,或许这一切一直存在于很多赋含真理的书籍和传说中,但我却从来没有瞥见过它。一个石破惊天的想法出现在我的脑海:好像一直以来,我并不是为我自己活着,而是为思维创造出来的那个小我活着。
这个想法让我豁然开朗,这就是我偶尔呐喊出“我要活出自我”背后的真相吧!然而,此时我仍然不知道如何去破解这个问题,即使我好像已经找到了问题所在。
跑步带来的愉悦感越来越强烈,开始四处参加马拉松。
为什么跑步这么痛苦的过程会带来愉悦感呢?这好像与我的常识相矛盾,通常情况下,只有我觉的快乐我才快乐才对。为什么每次必须经过强烈的思想斗争,并要历经近一个小时的痛苦才能完成的跑步会让我有愉悦感呢?
百思不得其解。
资料显示,跑步会促使多巴胺的分泌,而多巴胺好像是让我们快乐的化学物质。然而,随着深入的思考与理解,这个理由并不具备完全的说服力。如果过程这么简单的话,研制一款促进多巴胺分泌的药物,抑郁症不就可以消失了吗?抑郁不就是不快乐的代名词吗?而多巴胺又被称之为快乐因子,这样的思路,一切不就迎刃而解了吗?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没有这样一种药物。
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偶然一天,有朋友问我,你跑步的时候是听歌呢,还是听小说?脑子里突然浮现出一种感觉,好像无论在跑步时我是听歌还是听小说,我都只是把它们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我的注意力并没有放在它们身上,而是大部分集中在了跑步上———我要时刻注意身边的车辆,感受我的心跳,我急促的呼吸,躲避突如其来的行人,防止被路沿石绊倒………
这说明了什么?在跑步时,我的注意力都是放在了我用直觉就可以应对的地方,唯独没有放在我的思维中,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分析判断我思维中的各种想法。
这种感觉不是和我观察思维带来的那短暂的宁静一样吗?停止思考会让我感受宁静,不把注意力放在思维活动中让我感到轻松!
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虽然我还不确定。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变化,这就是我迷恋上跑步的原因!
但我抑郁的真正原因到底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