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思考?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这句名言,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们对于“思考”的态度,以及“思考”在个体层面的重要意义———即,把“思考”等同于“存在”,不“思考”就意味着生命失去意义……
暂且不去分析这句话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让我们先从课本中了解什么是“思考”。
“思考”——是一种思维的探索活动。“思考力”则是思维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力!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思考力”也具有力的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把这三个要素展开讲,分别有如下特点:
1、大小
“思考力”首先取决于思考者掌握的关于思考对象的知识量和信息量的多少。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产生相关的思考。一般情况下,对于思考对象的知识量与信息量掌握的越多,对它的思考就会越具体、全面和完整。
这个因素决定了你对这个对象的思考维度。
2、方向
此处所说的方向,是指“思考的对象”,它有两种向度。一种是接近于妄想和幻想的无明确目的的思维活动,漫无目的的思考难以发挥出强有力的“思考力”,常常会把思考引入一个死胡同,导致思路夭折和无果而终。一种是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考需要有一定的价值导向,也就是思路———表现为目的性、方向性、一致性的逻辑统一,目的性、方向性、一致性和价值导向,决定着思考的角度和向度。
3、作用点
有效的思考,必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对象上,并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样的思考就会势如破竹。如果找不到思考对象的着力点,就会精力分散、逻辑混乱、思维紊乱、胡思乱想。思考就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浮光掠影,从而无法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
思考在作用点上的集中程度,决定了思考的强度和力度。到此为止,我们应该对思考有了概念上的认识。如果你能更深入一点理解,那么,下面的分析,对你来说,就会不那么迷惑难懂!
二、前面说了思考的概念以及特点,现在说一说思考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意义
从出生到有意识,比如饿了知道哭开始,思考,已然出现——哭,会得到食物,这就是此时运用思考来解决问题的结果。当然,这个时候的“思考”更多的出于本能,而不是一种主动行为。然后开始学习、成长、工作。在此时,思考已经不仅仅是解决生存问题,更多的是你用它来认识、了解世界,以及对未知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是一种主动行为支配下的“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你思考的结果或许仅仅只是验证并接受了前人的经验,但对你来说,这些经验却是你在人生中的初次体验,虽然它们早已存在,但改变不了这是你对世界探索的第一步的事实。接下来,你会在这些经验之上,寻找更多的思考对象,并建立自己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这种认知一旦形成固定的结构,你的思维模式也就建立起来了!
三、思维模式的两种状态
一种是开放性成长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会接近前面所说的“思考”的标准概念。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可以超越思维的人”,他们不旦善于发现新事物,甚至能够创造新事物。但是,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在现实中的数量并不太多。
另一种是固定性环闭型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接近前面所说的“思考力”中,方向因素里的第一种表现。这也是绝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这些人的探索范围很难超出他们的认知,这种思维模式通常的表现就是:只有…才能…否则…很难…或不可能…
“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曲士不可语道”就是针对这些人来说的。但是,前面说过,无论哪种思维模式,它们在成为你固定的思维模式之前,对于你的人生来说,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这里,它们没有对错之分。因为,一种思维模式的存在,一个习惯的养成,其中必然有让你可以接受它的内容,或者说,你会在它们身上有一定程度的收获,否则你就不会接受它的存在!
拥有前一种开放成长型的思维模式的人,或许是因为天性、环境、教育、自我突破等因素而形成,但无论是什么因素导致,对于这种人来说,人生无需刻意的改变,只要顺其自然的向前走就好,能够让他们迷茫不知所措的事情并不多。
拥有后一种固定环闭型的思维模式的人,由于完全接受了思维模式中未开化的结构,导致了他们在结束了这种模式带来的红利之后,开始面对一个无法应对的局面——既无法再从经验中获取自己想要的、又无法面对和解释经验之外的未知。
此时,焦虑、抑郁、恐惧、彷徨、迷茫就会成为你主要的情绪表现。在这个阶段,你的“思考”(注意力)开始更多的放在妄想、幻想之类的漫无目的的内容之中,这种状态下,“思考”的正面意义变得荡然无存,负面能量却开始显现。
此种状态下的“思考”,不但解决不了出现的问题,还会让你的思维逻辑变得混乱。抓狂、焦虑会让你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己。但你却不知道哪里出现了问题——一直以来,不都是这样去做的吗?为什么现在不好使了呢……
该怎么办?
四、思考,对人生来说有意义,对生命来说,意义并不大!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开放成长型的思维模式,那么现在你肯定不会焦虑和迷茫;反之,你大概率就是固定环闭型的思维模式。改变这种焦虑迷茫的状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放弃对“思考”的执着——能不“思考”最好,不被“思考”绑架也可以,不相信通过“思考”得出的结论同样有效。
这里所说的要放弃的“思考”是指对妄想和幻想的“思考”!其他绝大部份的生活问题,此时已经不需要你刻意的去“思考”了,因为通过思维模式形成之前的“思考”过程,现在单凭经验就足以应对,“思考”在此时这个阶段中,只启一个辅助的作用。
真正意义的“思考”,只会在具体的对象出现时产生,问题解决之后,这个过程就会停止。而对妄想和幻想的“思考”则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它即无法解决问题,又会让你精疲力尽,还永无休止,因为你永远不可能为一个还没有发生的事找出一个确定的解决方案,但你依然相信可以通过“思考”来找到答案,这,就是“强迫性思考”!
停止无谓的“思考”,你才有可能腾出空间让新的意识进驻,新的事物才有可能被你接受,固定的思维模式才有可能被打破,否则,你的生命将会因此失去活力,你的人生也会因此失去意义!
五、“思考”的目的
“思考”是为了把外显世界创造成一个被你自己可以接受的画面,继而为自己在这个画面中存在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把这个对存在的解释看做是一种思维的幻相,并不过份。那么,“我思,故我在”就不能成为一个真理——思考,意味着幻相,这个因“思考”而存在的“我”就不可能是一个实体。当然,这里所说的“思考”,更多的还是指对妄想和幻想的“思考”;“我”,是指幻相中的“我”而言。
说到这里,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活出真我”、“找到真正的自己”、“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是谁”之类感慨的原因了。
至于笛卡尔所说的“我”到底是指实体的我,还是虚幻的“我”,就不得而知了。
六、放弃对“思考”的执着,人生将会走向何处
在这个阶段,“思考”已经不再是你探索世界的唯一途径了。能够到达这个境界,意味着你自己也已经意识到,仅靠“思考”已经无法对人生解疑答惑,如果再不拓展渠道,将会使你万劫不复,这个渠道就是你的内心意识!
这种意识与宇宙奥秘有着极其密切的血缘关系,因而具有不可思议、无法阻挡、解释一切的力量。它的通常表现,就像将一个母亲蒙上眼睛,让她在一群孩子中寻找自己的宝贝,行动总是那么直接果断,结果却总是准确无误。
“思考”主导下的人生状态,就是内心意识被蒙上眼睛的过程。学会利用内心的意识,揭开蒙住它眼睛的面纱,那么,已经丧失红利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又会开始焕发生机!
“乘风好破浪”——人生再也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