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建好了,粮食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长出来的,村长又找了村里粮食比较多的几户人家,同他们商量先借些粮食出来,帮助断粮的人家度过眼下这段难熬的日子,等大棚里的粮食长出来了,再还他们。
再不愿意,村长的面子还是要给的,不说村里现在搭了不少大棚,借出去的粮食还回来的希望挺大,就是他们以后还要在村子生活下去,有些事情就不能做的太绝了。
借粮的人真心实意,又有村长担保,整个过程并没有多困难,还算顺利的完成了。
陈念虽然没有跟风弄大棚,却也想把空间里再多种点粮食。
空间里的几块灵田,两块种了水稻,还有几块乱七八糟的种着水果蔬菜之类,然后就是原本长着的草药。
之前种下的时候没仔细弄,陈念想着借这个机会好好规整一下。
水稻特地挖了沟渠的,不能动,长着草药的几块陈念也不敢随便乱动,还是齐鹤水进来,看哪些可以移植,挑挑拣拣的移植到一起了,这样一来,就又空出不少土地。
从前种水果的,就还是种水果,只是把空着的地方全部利用起来;蔬菜也是种了几人爱吃的,考虑到后院的菜园没了,就又多种了些。
剩下的土地一部分种上玉米,陈念比较喜欢吃嫩嫩的煮玉米,还种了奶奶喜欢吃的高粱米,齐鹤水倒是不挑,没有特别喜欢吃的主食,于是就种了营养价值很高的谷子。
空间里的水潭陈念还种了几株莲藕上去,等到开花的时候,可以一边吃着美滋滋的水果,一边赏莲了。
这一忙就是大半个月,等他们终于又可以闲下来的时候,时间已经到了十月底。
天气越来越干燥,气温也越来越低了,村里的人紧赶慢赶终于把大棚里的土地都种上了,不过也没敢种太娇贵的作物,大多还是些土豆红薯玉米之类的,第一次弄大棚,怕控制不好温度,尽量种些好养活的。
齐鹤水说空间里的几株草药成熟了,这几天都在折腾那些草药,摘下来就要马上制成丹药,放久了灵气就会流失。
这些陈念却是不懂的,但每次齐鹤水进空间炼丹,陈念必须得陪着,呆的时间久了,觉得实在无聊,就把前阵子收的红薯都拿出来了,准备晒点红薯干吃。
农村不像大城市买什么都方便,小孩子零食不多,陈念小时候的零食差不多都是奶奶亲手做的。
虽然空间里堆着不少齐鹤水当初买回来囤积的零食,薯片饼干什么的种类还是挺多的,但陈念还是不由得怀念起小时候的味道。
做红薯干要先把红薯熬煮地透烂,搁置一个晚上放凉,第二天再切片。
陈念也不管污染了这仙境一般的地方,就在齐鹤水炼丹的旁边架起一口锅生火煮起红薯来,怕煮出来的不够甜,还加了点冰糖。
等到红薯被煮的烂烂的,用筷子一戳能很容易穿透的时候,就是可以了。
放凉之后切成条状,放在盖顶板上晾着,等着水分慢慢蒸发。
盖顶板是用高粱杆儿做的,选粗细差不多的高粱杆,并成紧紧的一排,用粗粗的麻绳一根根逢起来,连着逢几排,就不会散架了,边缘再修剪成圆形或者正方形。
一般农村每家每户都会有许多大小形状不一的盖顶板,用来晾红薯干、萝卜干之类的是最好不过。
剩下的都交给时间,等这些红薯条晒干之后,就可以吃了,甜甜的很有嚼劲。
村里也有人晒红薯干的,不过大多数人家还是选择把红薯切成丝,晒干之后可以当粮食吃,从前吃不饱的时候,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等陈念的红薯干晒好能吃的时候,齐鹤水终于完成了所有丹药的炼制,陈念也没去问他都炼了些什么灵丹妙药,反正用的时候自然会知道的。
除了炼丹,齐鹤水另选了些草药,根据不同草药的药性,各选了几种水果,分别制作了好几坛果酒,这却是专门为陈奶奶准备的。
每天饮一点,对老人的身体有好处,也可以延年益寿。
陈念不懂这些草药的道道,只听说对奶奶身体好,就高高兴兴的接了,每日都会给奶奶倒一杯喝。
果酒不比其他,酒精含量低,还有一种独特的药草味道。奶奶开始喝不惯,可架不住孙女日日看着劝着,到后来也习惯了,倒真觉得精神好了不少。
小峪村越来越热闹了,外面工作不好找,许多工厂都在歇业,而且赚到的几个钱还不够买粮食吃呢,在外打工的村民基本都回来了。
除此之外,村里还来了很多外面的人,大都是来投奔的亲戚朋友。
这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农村自己种粮食,怎么也比城市好过一点,这个认知倒也不错,至少小峪村目前为止没有饿肚子的。此时谁要有个农村亲戚,可要引得旁人好一顿羡慕。
这可真是风水轮流转,平时难登大雅之堂的泥腿子穷亲戚,此刻摇身一变竟成了救命稻草,还要上赶着巴结。
不过形式比人强,再怎么心里不平衡,也还得弯腰低头的。
陈念想起一句俗语: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现在完全反过来了,那些上门投奔的,无不拖家带口,大包小包的还带了不少礼物。
给大人的漂亮时尚衣服,给小男孩的电动玩具汽车,给小女孩的大洋娃娃。大人们倒是看的明白,不会被这点糖衣炮弹打倒,奈何自家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小崽子抵不住诱惑,看见玩具就双眼放光,抱着不肯撒手,就不太好意思开口赶人走了。
很快小峪村就多了许多“城里人”,不管他们来之前生活的怎样,到了小峪村总算不会再饿肚子了。
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陈家再次迎来了陈云珍一家。
这次算上陈念的姑父,全家大大小小五口人都来齐了,也没再用什么司机,陈念姑父亲自开车来的,全家五口人挤在一辆小轿车里,还要装上一些衣服之类的日用品,委委屈屈的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