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会焦虑不安?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危险恐惧?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围绕着自己?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空虚寂寞?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的欲望?为什么我会有那么多的痛苦?
这些“为什么”背后的答案几乎都是思维制造出来的的产物,这也是思维赖以生存的基本模式。你可能会问:我无法理解你的说法,如果思维想利用这些生存的话,为什么它不去彻底解决这些事情呢?
思维喜欢解决问题,也喜欢制造问题,这也是思维证明它在你生活中重要性的手段。这种手段给你带来的就是一直缺乏安全感,它让你认为自己时刻都在遭受威胁。这个你就是指被思维创造岀来的那个虚假的、混淆生命实质的你,就是那个你习以为常的虚幻形象!
思维创造的那个你是极其弱小的,这个你几乎没有任何力量,因为你的自信完全来自于你思维之内的认知,但你遭遇到认知之外的事物或认知之内的挑战时,你的这点自信就会迅速消失,这就是你在日常生活中感觉自己不强大的真正原因.
所以,思维之下的你总是不停地在判断、分析、批判、抗拒。因为它总想避免任何他认为是危险的东西,基于思维的属性,它不断的在创造问题,然后试图解决问题,最终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难道思考未来的问题不对吗?未雨绸缪没有意义吗?
这个过程本身并没有问题,对未知做一个简单的判断,以及为此做某些预见性的准备是一种正常的思维活动。真正的问题在于,通常情况下,你大部分时间都会陷入到对这种未知问题的焦虑当中。
你是否经常会关注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如果它是坏的,你是否会在头脑中产生各种想法以避免其发生?你是否经常怀念过去的美好或者失误,并在头脑中不断产生如果、假如之类的想法?你是否经常觉得此刻不够好而迫切的希望未来可以改变这一切?这里面有哪一些是真实存在的呢?过去的已经逝去,未来的望也没有发生,而唯一你能真实拥有的当下时刻,你却觉得不够好。这种状态下,你的生命在哪里?你怎会不空虚?你怎会获得圆满?
所以,完全处在在思维之下,你眼中的的生命永远不会圆满。
情绪是什么?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所以学会观察情绪,你就会发现思维正在制造什么麻烦。
意识自主即生命自由!试图摆脱思维控制,意味着意识开始觉醒,专注当下即可摆脱思维,观察思维即可停止思考,臣服于当下即可化解痛苦,观察情绪即可观察到思维模式,然后你才有可能踏上开悟之路。
开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得道成仙,而是生命的自由。你无需舍身饲虎,你也不用隐居深山,你更不用折磨肉体,你也没必要苦读经书,当然,你也别指望猛然之间就可以看破红尘,了无牵挂。
所有的灵性教材,佛教也好,圣经也罢,如果把其精神实质总结出来,不会超过十几或几十字,但事实上,它们却都是几本或几卷大部头。而且还用各种故事情节、隐晦比喻、对未知的预言,来提示你如何找到被思维遮挡的真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人是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的,然而,符号作为一种我们人类用来探索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工具,注定是有天然缺陷的。
比如说吃“葡萄”,只有你我都见过葡萄,吃过葡萄,我们才能坐在一起聊“葡萄”这个概念。这时候问题来了,如果我只吃过和见过“巨峰”葡萄,而你只吃过和见过“龙眼”葡萄,这时我们聊葡萄,我说葡萄有籽,你说葡萄没有籽。我说你吃的不是葡萄,你说我吃的不是葡萄,到底谁说的对呢?
人类自从创造了语言文字这些符号,然后对自然界中我们所能感知的事物逐个进行了命名。每一次命名,都是对事物进行了简化和抽象,这就产生了失真。
更糟糕的是,符号在传播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得不面临含义越来越丰富、边界越来越模糊的结局。符号永远无法完全描述我们真实的经验,经验与符号之间永远存在差异。所以,经书不得不细化、分解、引申、暗喻,以期使自己的思想能够尽可能让信众理解消化。
然而,大道至简的智慧却因此让我们更加一头雾水。
所谓的参禅修行,其实就是破除一切理性概念,让自己达到明心见性——即看到事物本来的面目的境界。
思维的强大模式很难让你在一句话语中认出真理,所以宗教只能不厌其烦的对真理进行各种各样的比喻和形容。但即便如此,哪怕通读了整本书,你也依然不得其解,因为关键的所在你并未知晓,那就是摆脱思维的困扰。
你的思维很难接受它框架之外的内容。
所以,在看一些哲学和宗教类的书籍时,减少思维的参与,你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而你能够去看这样的书籍,就说明你的生命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但是,如果你完全在思维的操控下去试图理解这些内容,那么你不仅不会看到它们背后真正想表达的智慧,反而会被引入歧途,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