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的奶奶都会总结说:“人活着就是受罪!”
无数的人也在感叹着:“人这一辈子,真他妈的累!”
“累”这个字,几乎可以囊括对人生的所有无奈。
但是,在痛苦之余,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生只有痛苦的话,是不是我们应该接受痛苦而不是抗拒痛苦呢?就像我们必然会死亡,而它永远不会因为我们的抗拒就不会发生一?样。
痛苦的本质是什么?是“求之不得!”
“求”的意识又来自何处呢?来自大脑思维产生的欲望。
我们接受必然要死亡的事实会降低对死亡的恐惧,但是,即便是我们承认并接受了这个事实,我们还是希望死亡晚一点儿到来,这是一种希望,也是一种“求”。但是这个希望会“求而得之”吗?显然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之所以会说“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是因为有些时候,死亡的确会因为某些外在的因素而推迟,比如用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生命体征。这种可能性的存在让我们保持旺盛的欲望有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借口。
缺乏内心意识的思维逻辑会让我们的欲望在一个死循环中不断徘徊往复———唯有更多才会阻止死亡!多少才算多?———更多!
这种思维模式让我们始终活在一种莫名的恐惧之中———因为不够多,所以我将无法应对死亡的到来!
有几人会真正地理解并接受死亡呢?
所以,“痛苦”就成了大多数人对人生的理解。因为我们都在抗拒一个根本无法改变的事实。
如此一来,在这个最终的事实来临之前,我们始终都会生活在一种捉摸不透的不同程度的恐惧之中。
死亡,本身就是一个可以让人产生恐惧的词;因为失去生命这个词语,相对来说就比较容易接受。但是,你可曾真正地拥抱过自己的生命?
生命不在你回忆里的昨天,也不在你期待中的未来,它只存在于当下时刻!
“不够多”的反义词是“知足”!
你“知足”吗?如果是,那么你就不会抱怨。
你“抱怨”吗?如果不是,你就不会那么痛苦。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事实,另外一部分是抗拒事实!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我相信面对这样的理论,很多人会愤而怒骂:我不想要这样的事实,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
谁说你的人生就是一成不变的呢?你只是需要接受此刻的事实而已。
“知足”不是定义了你一生,是守住了你的内心,接下来的“知足而后取”才是成就你的关键!
因为不知足,所以我们才向往“后取”。而不知足意味着不接受当下的境地,于是我们就会失去了当下的力量,所以你也“取不得”!这两者的次序排列决定着我们一生的生活体验。
希望是个好东西,但它如果失去了当下的力量,最终会变成失望!只有建立在对当下完全接受之上的希望,越来越好才是必然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意味着事物的任何表现都有其合理性,这既是因果又是规律,所以,择其一而终一生就变成了一个分裂的过程,到了一定程度,我们需要终结这个行为。因为正常的分裂是成长,无度的分裂是痛苦并且最终会走向毁灭!
前面所述“痛苦来自求之不得”。那么无欲无求是不是就不会痛苦呢?
理论上来说,是这样的!但在现实中是很难达到这种境界的,因为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追逐欲望的脚步已经停不下来了。
那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只能承受痛苦呢?
是也不是!
无欲无求或可解除痛苦,但是难免人生乏味。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接受痛苦!
因为你做不到无欲无求,那么必会有求不得,你的认知无法跳出这个怪圈,痛苦必然会相伴相随,但是如果你能够承认这个事实,痛苦就会变得不那么难以承受!
因为我有所求,所以才会有“求不得”,所以我才会痛苦,这是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要抱怨别人呢?这与我的命运有什么关系呢?与老天公不公平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这样去看待你所承受的痛苦,那么痛苦对你来说就是有解的。
反之,你选择了痛苦却丝毫不接受痛苦,痛苦就会加倍地让你去体验它。
前者会让你尝试不去制造更多的痛苦,而且这个尝试一旦开始就不会再停止,每一个开悟者都绕不开这一步。
佛说得放下“妄念”“执念”“贪念”等偈语,都指向一个来处,那就是思维中的绝大部份无意义的思考!
这是一个超越惯性思维的认知,简单来说,就是不思考无烦恼!(在此就不展开讲了)
我怎么可以不思考呢?
姑且同意这种观点。
就像做不到无欲无求但我们可以做到接受痛苦一样。做不到不思考,但我们可以观察思考!
这个行为叫“观念”!“观”在这里虽有动词的作用,但你最好把它理解为名词,把它视为一个独立于你对自身惯常理解之外的存在,它可能无形无相,但却有独立的意识。它存在的意义对你来说,上可“观念”,下可“观心”,你也可以?视它为一个平衡你生命和人生的秤砣。佛教称它为“觉知”,西方哲学称之为“有意识”。
当这个“有意识”的“觉知”出现在你的生活当中时,你会惊奇地发现,思考是可以停止的!或许刚开始只是极短暂的时间,几秒甚至更短,但这会颠覆一个你深信不疑的认知——我怎么可能停止思考呢?
这个短暂的停止思考的过程,创造了一个无比深远的空间———“有意识地保持大脑空白”!
这一刻就是“顿悟”!
以前,你以为只有拥有更多,你的世界才会变得广阔,但现在你会深刻地意识到,“无”远大于“有”,而唯有足够广阔的空间才能承载你思维不断追逐的欲望!
“观察者”(觉知)的缺失,会让你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思维(思考)之中,这是一个有局限的空间,它就是你的认知。在这种状态下,你生命真正具备的能量会被束缚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之中,天堂最终变成了地狱!
如果你不想承受痛苦或者受够了痛苦,那么用这种方法尝试一下不再制造痛苦吧!又或者,拥抱你正在承受的痛苦,把它当成你人生的一部分!
最后送上一句富含哲理的句子,以便助你“顿悟”的节点早点到来:接受问题等于没有问题,接受痛苦等于没有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