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
“觉醒”是一个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但却少有人能够真正意识到它所代表的涵义。通常情况下,我们都把它理解成或者用作‘我看明白了’。
这种理解其实是浮浅的、外向的。
一般来说我们会将其用在对事、物、人的表面看法上。它是对事物表象的另外一种曲解,并不会与之前的看法有质的区别。
事实上,“觉醒”的真正意义是指内在意识的转变。用佛性来解释就是:把‘以我观物’的状态转变为‘以物观物”。即,物就是我,我亦是物,知晓两者在本质上并无二致。
觉醒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能够辨识出那个未觉醒的你——也就是一直以来被你高度认同并以此为生活导向的虚假自我。
觉醒的出现,意味着在那个“虚假的自我”思考、说话和行动的时候,能够辨认出它的运作过程,这是在你尚未“觉醒”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是你无法控制情绪的根本原因。
在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逻辑:除非知道了“虚假自我”背后的运作机制,否则你就无法辨识出它,而它将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你,让你与它认同,它会掌控你,并冒名顶替你;当你能够辨识出那个“假我”,意味着觉醒已然发生。
顿悟
“顿悟”要比“觉醒”更加频繁地出现在生活中。只是由于它往往都在一瞬之间发生,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并不能长久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
同样的,“顿悟”也如“觉醒”般会被我们误用,用在那些外在的事物上。比如:悟透了人心、人性等。这又与它的本义相去甚远。
真正的顿悟是在一霎那感受到生命的本质,在一瞬间切断了与那个“虚假的自我”之间的联系,而不是为它增加了一些新的资讯或信念。
在这个电光石火的瞬间,我们体会到的那种感觉来自生命本身,而不是因思考产生的情绪。
所以,“觉醒”与“顿悟”通常情况下的区别在于,前者容易成为一种曲解,而后者则更多的是一种真实。
“觉醒”是“顿悟”的持续性延伸,是“觉知”主导生活的基础,是把注意力从无效思考中转移出来的真正有效的手段。
它会让我们不再执着于外在形象,改变“虚假自我”的无意识状态(你可以这样理解意识:它就是生命本身。“假我”主导的生活就是与生命分离的状态,即,无意识)
“虚假的自我”因此开始瓦解、崩溃,从“你不是谁”到“你是谁”,最终化茧成蝶,涅盘重生。
所以,当你体验到“顿悟”带来的通透时,要保持对它的尊重,品味它产生的原因,不要让它昙花一现。
开悟
“开悟”是一种完全的意识转化。即,从思维创造的“虚假自我”的操控下,转化为以生命的本质对待生活。
它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与生命合一的自然状态。如果你不能感觉到这种联系,就会产生与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相分离的幻觉。会有意或无意地感到自己就像一个孤立的碎片。然后,这种内外之间的分离就产生了恐惧、冲突和矛盾。
佛陀将“开悟”简单地定义为“受苦的终结”!
阻止“开悟”的最大障碍就是“认同你的思维”——那个“虚假自我”的创造者。正是它使我们进行强迫性思考。
不能停止思考是一个可怕的烦恼,由于几乎每个人都在遭受此种痛苦,而我们又无法意识到,所以这反而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
每当我让母亲不要想那么多的时候,她总是说:“是个人还有不想事的?”
事实上,这是可以的。
为什么我们会在深度睡眠之后感到无比的放松?就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停止了思考。同理,只有停止或减少思考的内容,你才会比较容易的入眠。
“开悟”不仅是痛苦和身心内外冲突的终结,也是思考的终结,这将是一次不可思议的解放!
或许你会问:思考被终结了,那我岂不是无用了?
你正在终止一个一直左右你的角色,它当然会为自己辩解,毕竟,有谁希望自己被毁灭呢?
准确地说,这些被终止的思考从来没有被我们利用过,而是它在利用我们!这是一种病态。我们认为自己就是思维,认为这些思考是自己存在的证明,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它已然控制了我们。
一旦你的意识发生转变,你就会明白,终止的只是那些无效的思考,那些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那些把注意力从当下时刻抽离的思考。
此时,我们的大脑才会成为一个超强的工具,一个真正属于我们的生活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