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
我是谁?
“我”是那一堆想法;我是看到那“一堆想法”的意识。
前者是一种虚构出来的形象,却是你最认同的自己;后者是生命的实质,却是最容易被你忽视的宝贵财富。
为什么那“一堆想法”会成为你呢?
这是一种逐渐形成的习惯。
它从一个名字开始。
虽然这个名字只是一个符号,但你的一生都将围绕着这个符号不断添加更多的外在附属品,借此丰满这个形象。
在不断地潜移默化中,在生命意识逐渐被遗忘中,这个形象一步步取代了那个真正的你。
最终,你完全以这个符号之下的形象面对这个世界。
由于这个形象是不完美的。所以,你必须通过不断地获取一些东西来充盈它。
然而,它是一个无底洞,所有用来丰满它的手段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这个形象有一个特别的属性,那就是永远想要更多,这是你充满缺憾的主要原因。
生命是有限的,所以,即使你能力超群,在有生之年也不可能拥有所有你想要的东西,焦虑也因此而来。
显而易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并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一堆想法”在活。
烟,并不是你真的需要它,而是你想吸;
酒,也不是你真的需要它,而是你想喝;
你并不需要更多的钱、更大的房子,而是你想要;
你并不需要更奢侈的东西,而是你想要……
为什么你想要?
因为这个形象认为这些东西可以让你与众不同,继而让你相信这“一堆想法”是理所当然的,是十分重要的,它会让你变得更加强大。
事实上,你真正需要的是健康、是快乐、是幸福,然而,当这些重要的东西需要你的时候,你却陷在那“一堆想法”里无法自拔。
你什么都想要更多,唯独不想要的是痛苦,但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却被你寄托在那“一堆想法”上。你不知道的是,那“一堆想法”最大的副产品就是制造痛苦。
什么是痛苦?
得不到的和已失去的!
其实你并不需要这些,但是那“一堆想法”并不这么认为。
现在,理解各大掌门提倡“无我”的用意了吗?
不要把“无我”片面的理解成没有一点想法,而是不再认同那一堆想法,不要陷入那一堆想法中,不再把那一堆想法描绘的形象当成自己。
一个想法就能左右你的情绪,你何来自信掌控自己的人生呢?
那一堆想法到底是什么?
欲望!
我有一个想法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这也是欲望吗?
不,这是办法!
办法属于当下,想法属于过去和未来。
无我的意思现在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吧?
观察你的想法,就是那个真正的你才会做出的举动。
罪莫大于可欲!
无欲
欲望是什么?
不满足!
超出正常需求的一切想法都属于欲望。
你可能不接受这个说法。
当你能够观察自己的想法时,你就会在每一个不属于当下的想法背后看到一种隐藏很深的不满足感。
无欲是一种极高的境界,能够做到无欲的人是没有什么可以打败他的。
事实证明,不被正常需求之外的想法所左右的人就已经无限接近无欲了。但是,简单的“无欲”二字极容易被理解成生无可恋,所以,各大掌门又说“寡欲”。
言外之意,别去刻意追求无欲了,减少欲望就好。
然而,如果你不能跳出想法反过来观察它的话,又怎么去控制欲望呢?
因为对你来说,哪个想法不合理呢?哪个欲望不正常呢?
咎莫大于欲得!
无为
无为是毫无作为吗?
如此理解就大错特错了。
无为是指不以目的为关注点的做事状态。
这句话同样可能被误解。
比如:没有目的如何做事呢?
忽略目的的真正目的在于忽略那些因目的成败而引发的其他联想。
这些不属于办法的想法会严重降低达成目的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因为它会分散和转移你大部分的注意力。
每一个虚幻的想法都是一个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又层出不穷的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也是你疲于奔命的根本原因。
所以,无为就是不为虚幻的想法想招数,只为当下的问题找办法。
因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你因为不再被那“一堆想法”所左右,所以就不会再给自己制造问题。因为不再有解决不完的问题,所以你就会以最大的热忱迎接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这些挑战对你而言将是快乐而富有活力的。
当那些想法被忽略之后,还剩下什么呢?
此时此刻——当下!
只有在这种改变之后,你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这个事实:除了当下时刻,你一无所有!
觉知
觉知就是你观察头脑中那“一堆想法”的能力。
它也是联接你大脑中的思维和内心感受的纽带。
它的存在不但可以让你清醒地观察那“一堆想法”,还可以让你观察到因这些想法而引起的情绪波动。
在《道德经》中有一句: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你可以把营与魄理解成内心和思维,“一”就是觉知,这三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互相监督,相互作用,就不会偏离天道人心。
一旦你能从那“一堆想法”中抽离出来的话就不难理解,其实身体和那“一堆想法”并不等同于那个真正的你,充其量也只是那个外在形象的组成部分。
你就是觉知,觉知就是你!
如果你接受了这个观点,就可以再深入一点体悟:假如觉知就是你的话,那么你不过就是一个意识、一个魂魄。而意识和魂魄是没有质量的,是空空如也的,所以它们应该是不能被束缚的。
然而我们却被那“一堆想法”和它向往的外部事物束缚的苦不堪言,失魂落魄。
现在,它们还那么重要吗?
执念
很简单,执念就是执着于那“一堆想法”!
认为放弃这些想法等同于失去自我,感觉没有这些想法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由于执着于这些想法,所以每一个想法衍生出的其他想法都会对你产生负面影响,这些想象出来的问题严重束缚了你的生命力。
我们称其为:精神内耗!
执着于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解一道方程式,你可能会想出很多办法。
执着于一个想象出来的问题,你永远找不到一个具体的方法。
佛家所说的“破除我执”,就是要我们放下对不属于当下问题的执念,对于那些解决当下问题的执着则会让你拥有当下的力量。
知足
相信此刻你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你唯一能够真正拥有的东西,就你的能力而言,此刻已经是你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你想要的和你能得到的没有必然的联系。
执着于那些你想要的,非但不会促成这个愿望,反而会让你失去本能得到的东西。
后悔就是这么产生的。
祸莫大于不知足。
无求
拥有以上的状态就能无求。
无求不是毫无追求,它与无欲的状态差不多。
因为你已经相信自己本就是空空如也,一无所有就是你的实质,所以,你无需其他的东西来成就,它们充其量不过是你生命旅程的一些点缀,若是因它们的缺失而让你生命活力变得低沉,那么它们就是有害的。
希望自己能够“悟道”,期待人生可以开悟,梦想自己修成正果,是另一种有所求。
这种意识同样会引发你的“有为”之举,只会让你重新掉进那“一堆想法”之中。
不求尽如人意,只需无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