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悟的文章,已经写过许多。
虽然感觉自己已经有所体悟,却总有镜中花水中月一般难以触及的感受。
从根本上来讲,关于这些内容的所有文章,都是自己的新意识与旧思维之间的博弈,当然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
接受一个观点很容易,接受一个不喜欢的观点也很容易。但是要让一个观点在心中生根发芽不容易,剔除喜好单纯的接受一个观点不容易。
接受的前提是要“想的通”。想不通,即使是真理也难以让你接受。
想的通的前提是“独立思考”。
就拿读《道德经》来说,一时想不通,也尽可能不被他人的解读所绑架。除了个别字词之外,就是读原文,读的多了,就会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曾经的“为什么”在书中得以找到解答,然后,更多的不可思议会让你欲罢不能。
那么,我理解的就是正确的吗?
我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别人给的不是我的,给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悟到、做到的才是我的,才能拿的住。
因此,我的文章也只是一种分享,充其量可做他山之石,并无实际作用。
就像《道德经》,有人说它是治国的、有人说它是修行的、有人说它是养生的、还有人说它是羽化升天的……
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读,自然无从下手。若是能够独立其外,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那么就会明白,《道德经》不是用来具体干什么的,而是干什么都跳不出它的范畴,这就是真理的标准。
再谈开悟
开悟,既是动词,又是形容词。
作为动词来理解:它是开始悟道、开始领悟的意思。
通俗地说就是:开始从完全不同以往的角度去理解人生。这个角度你可以理解成道,也可以理解成fo,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内心。
作为形容词去理解:它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通俗地说就是:曾经困扰你的、折磨你的、放不下的、让你情绪失控的所有事物都不再左右你的人生。它们或许不会消失,你却对此一笑而过。
开悟是结果,又是过程。
对于绝大多数的修者而言,过程要占据相当长的时间——如果你把一生看作几十年的话。
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把结果和过程在某一刻合而为一——因为他们把当下看作是唯一的生命空间。
我属于哪种人?
知道并相信活在当下就是开悟,却依做不到的那种人。
把这种信念坚持下去,就叫修行。
弄清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就会化解生活中的许多烦恼。
就像死亡,它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却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在这个必然的结果到来之前,为什么要让自己活得痛苦呢?这明显是毫无意义且荒唐可笑的。
但是,这个相对事实在开悟之前显然是难以理解的。
而修行,就是印证这个事实的过程。
从哪里悟
极少有人会像熊则蕃山禅师那样,仅仅因为屠夫一句“我这里的猪肉每一块都是最好的”而开悟。
绝大多数的人都在痛苦的折磨中走向开悟之路的。要不然,关于开悟就不会用:浴火重生、涅盘重生、破茧成蝶之类的词语。
所以,从痛苦中开始领悟,是最好的选择。
什么是痛苦?
让你不爽的事就是痛苦,负面的情绪就是痛苦。
因此,修行就是:学会感知自己的痛苦,然后从痛苦中解读为什么自己会因此痛苦,继续了解自己是如何在思维中运作这个逻辑的,又是如何被这个模式绑架的。最后,用自己接受的方法来打破这个模式,并验证新意识对于人生的意义,从而彻底改变。
所以,修行不是单纯的坚持,而是在不断的印证实践中完全接受自己坚持的信念。直到这种信念替代以往的生活方式。
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不可思量。
这两个成语其实也是修行的方法,更是开悟的一种状态。
翻译一下方法就是:不去思议、不去思量。
翻译一下状态就是:不思议、不思量。
举个例子:看到路边站着一个好看的女孩,当作一个过客、一个人,转眼即逝就是不思议、不思量;由衷的感觉美、漂亮、可爱,就是思议、思量。
当然,这是人性中善的表现,无可厚非。但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美好的东西都想占有,为什么想占有?欲望!
于是,思议和思量就会在欲望的驱使下进入分别妄想的深渊,然后脑海中浮现的就是龌龊念头……
这就是不受控制的思议、思量带来的结果。
修行就是弃恶扬善,最终无恶无善,不思议、不思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那个好看的女孩,可以用生活中的任何事物替代,然后开始你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