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三五小说网 > 每个不曾抑郁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 > 第52章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第52章 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据说,叶曼先生师从南怀谨大师学习参禅悟道,一直没有进展,直到老师给她一本《证道歌》。当她在看到“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时,立时顿悟了。


    依我的理解,这句偈语其实就是对“见诸相非相”的最好解读。


    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的确带给我们真实的感觉,然而,当我们觉悟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东西只不过是相对的真实。


    就像一场梦,梦里的一切是如此的真实,有时候,真实到把我们从梦中惊醒。然而,如此真实的梦境却在惊醒的那一刻化作幻觉。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若把人生比作一场梦,何苦让自己在梦中被痛苦烦恼折磨,为什么不让自己快快醒来?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开悟


    按照《金刚经》的说法理解,开悟者,无悟可开,是名开悟。任何一个人,即使他没有任何信仰,但是心境豁达,不被名利得失左右,遇事沉着冷静,在生活中善待他人,恬静平和,拿的起放的下,那么他就是一个开悟的人。


    修行,一定不要追求某种特殊的境界,只要能够让自己内心变得安静,而且能够以静制动,那么任何方法都是可取的。


    对于初修者而言,《道德经》是首选的经典。


    因为它不仅有“悟”的智慧,更有修的方法。如果能够认真阅读,你会发现,所有你能想到的修行方法都跳不出它的范畴,人生所有的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因果轮回,规律变化,在《道德经》被描述的淋漓尽致,既说天道,又说人道;既说因何失道,又说如何顺道。


    对《道德经》有所感悟之后,再去读佛经,理解起来就不会一头雾水,那种融汇贯通的感觉会让你茅塞顿开。


    它可能不会使你变得更聪明,但一定会增加你的智慧。


    这种智慧不同于我们所理解的那样。


    佛教称之为“般若”。


    智慧


    《心经》开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又是一句颇具开悟启示的偈语!


    观自在,可以理解为观察自身本已存在,但是被我们忽略的东西,这个东西可以称之为“自性”、“本自足具”、“良知”、“如来”……这些不同的称呼也可以理解成“内心”。


    因为被观察的这个东西是在我们内部的、早就存在的,所以,这种观察叫做“内观”!


    菩萨,全称“菩提萨埵”,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人”。而这“无上正等正觉”的能力,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因此,“观自在菩萨”可以理解成:要想回归“无上正等正觉”,最好经常感受自己的内心。在这里,内观不仅是针对内心,观察自己的情绪、思想,也是内观的一部分。


    思想制造了情绪,情绪制造了痛苦,这是一切苦厄的源头。


    由此,感受内心,可回归宁静;观察情绪和思想,能够发现自己是如何迷失自我的;经常内观,可以生出智慧。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已经知道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则是“彼岸”的意思。


    说“彼岸”,并无“此岸”,是名彼岸。若非要说,那么“彼岸”就是活出自我,“此岸”就是正在承受痛苦的你。


    因此,这一句的意思可以解读为:用大智慧让自己活出“真我”,让“本自足具”的自性面对生活时。


    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指“色、想、受、行、识”,可以理解成“七情六欲,以及引发这些感受的东西”。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要想回归“无上正等正觉”,最好经常感受自己的内心。用大智慧让自己活出“真我”,以?“本自足具”的自性面对生活时,你就明白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了,如?此,不但可以化解痛苦忧愁,而且也不会再为自己和他人制造同样的问题!


    至此,再看标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内观生智慧,外观生思想。


    何为外观?


    生活常态就是外观的内容——看见什么都要产生联想,看看自己是不是这样子?


    当外观成为生活的主要习惯,有观察对象时会生出妄念,没有观察对象时会感到空虚,因此不断去寻找可以让你思考的东西,于是妄念丛生……


    丝毫不知,立足于内心,安住于当下,烦恼即刻化解的妙处。


    用内观的方式外观,就是大智慧,就是看到本质的根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伏天氏 第九特区 女团C位她成了影后 黑科技制霸手册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