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州来的重要性,不得不追溯它的历史。
西周初年,莱人中的一支,迁居于淮河中游一带,并与当地种植稻谷的先民共同生活,占地建邑,州来便是他们南下所建的国家。州来国的范围,大致位于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淮南市区、凤台、颍上一带,中心在后来的寿春。
楚成王、庄王时期,楚国大力开疆拓土,大约在公元前622年到公元前601年这段时间,州来彻底被楚国占领。
公元前586年,吴侯太伯十九世孙姬乘(字寿梦)继位,后世称其为吴王寿梦。吴王寿梦继位之初,便显示了其与众不同的才干。他重视发展生产,勤勉政事,君臣上下一心,百姓信服。
所谓“自助者,天助之”,就在吴王准备大展拳脚却苦于吴国封闭落后,资源有限时,天赐良机。
公元前584年,一支奉晋国使命前来扶持吴国的队伍来到吴地,为首的是楚国人巫臣。他带来了训练有素的军士,威武雄壮的战车和满满的诚意。他的要求只有一个——吴国强大之后,要协助晋国,制衡楚国,这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联吴制楚”。
吴王本就深具野心,不满足于寄居东南一隅。有了实力作后盾,第一件事情就是攻城掠地,而妨碍吴国驰骋的就是位于它西面的楚国。
所以,晋国使者的到来遇上吴王的雄心勃勃,恰似金风玉露一相逢。晋国的美意吴王照单全收,为表感激,他们还将晋国使者奉为上宾,热情款待。因为共同的敌人——楚国,吴国和晋国相见恨晚,一见倾心。
依靠晋国的扶持,再加吴王励精图治,加强军事训练,日夜操练,吴国的作战水平大大提高,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很快,一个崛起的“小霸”横空出世,准备向楚国亮剑。
吴国的第一剑剑指州来,史书记载如是写道——“吴入州来”。
为什么吴国对楚发难的首秀会选择州来呢?
从地图上看,州来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干流在江苏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全长约1000公里。
据《礼记·王制》记载,古代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名山指五岳,大川即四渎。《尔雅·释水》中记载,“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意思是,奉江、河、淮、济为四渎的原因是这四条河流均流入大海。
所谓“四渎”,东为长江,北为济水,西为黄河,南为淮河。按照现代地理的划分,秦岭——淮河是我国的南北分界线,两地处在几乎同一纬度——北纬32-33度。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淮河都是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的一条河。
淮河的重要性,除了地理上的天然属性之外,更有意义深远的巨大的军事价值。
清代顾祖禹在其着作《读史方舆纪要》有表明了这样一个观点:江南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莫如守淮,昔人论之详矣。
为何说“守江莫如守淮”?一言以蔽之——战略纵深。
长江和黄河并列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无论地理位置、文化意义都非比寻常。可是,从军事对抗上来看,用现代人的话说,那就是——水太深,你把握不住。
长江干流经青海、西藏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全长6387公里,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跨度长,地貌复杂,根本不可能作为战略据点。
相对而言,淮河流域跨度较短,水网密布,易守难攻。它位于长江以北,作为南北争夺的前哨,对南方政权而言,将战场向北推进之余,又多了腾挪空间。对北方政权来说,如要南下,只要全力攻破这条防线,便可长驱而入,势如破竹。
虽然秦岭也是南北分界线,可是秦岭险峻,岩崖峭壁,崎岖不平,显然没有淮河易于把控。
以楚国为例,当他们的先辈筚路蓝缕,渐渐闯出一片天后,他们想要争取中原的话语权,势必要北上。为了北上,他们的常规操作就是把长江、淮河流域附近的部落小国纳入羽翼,如此一来,南方大片领地才能安然无虞。
假如将淮河作为防御体系来看,我们可以简要将其分为东西两线:东线以淮安、盱眙为门户,扬州为中心;西线则是凤阳、寿县是屏障,合肥为据点。
这样一对照,州来国便成为淮西战略防御的门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吴国要拓宽领地,到中原争雄,往西往北发展是大势所趋。要往这两个方向走,必须先在南面立足。而要想在南方立定脚跟,淮西的州来便成必争之地。
旧话休提,重新回到吴楚州来之争。
凭借初生犊不怕死的冲劲,吴国抢得先机,占了上风,一度占据州来。然而,占据一座城,仅有血气之勇还不够,还要有强大的国家实力背书。
这个时候的吴国,如同初入社会的新鲜人,勇气可嘉斗志满怀,无奈经验见识太浅,很快就败下阵来。
毕竟,楚国在江淮一带辛苦耕耘多年,根基深厚。吴国和楚国相比,实力还是太悬殊。
巧就巧在,此时,楚国执政的是年幼的楚共王。由于年轻识浅,权臣辅佐,王室权力难免被热衷内斗的大臣分散。此消彼长,国王的号召力稍弱,楚国对外的战斗力相对庄王在世时被大大削弱。
楚国王室的衰弱给了吴国可趁之机,围绕州来,吴王寿梦和楚共王pk了二十五年,谁都不肯放手。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其子诸樊继位。第二年,楚共王谢世,楚康王接过楚国大位。
吴楚争州来,新的当国人继续竞赛。
除了州来,淮河流域的部落小国也成为吴国的目标。为此,他们大力发展造船、手工业、兵工,积极操练水军,增强水面作战能力。
到了楚灵王执政,满怀争霸之心的他,早将吴国视为眼中钉,伺机实施报复。
想来想去,楚灵王想到了朱方。
朱方,位于今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丹徒镇。春秋时期,此地属于吴国。公元前545年,齐国权臣庆封遭田氏、鲍氏、栾氏、高氏联手追杀,其子被诛,庆封仓皇逃到鲁国。
时任齐国君主派人去鲁国责问鲁国国君,为何要收留齐国的反贼,鲁国害怕,不得已只好驱离庆封。庆封于是奔吴。(关于庆封与齐国公室及政坛各大家族的恩怨,《月满前川》有记载,可参看。)
对于地处南方的吴国而言,齐国的内部事务本与他无关。此时的吴国,急需巩固实力壮大自己,而庆封一度是齐国权臣,呼风唤雨,有人脉有手腕,他的到来,吴国是欢迎的。
吴国不仅接纳了庆封,吴王余祭还下令,将朱方封给庆封,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此,庆氏一族在吴国的日子,比在齐国过得还好,荣华富贵,应有尽有。
庆封在齐国担任大臣期间,配合崔杼杀死齐庄公,拥立齐景公。之后又趁崔杼家有内乱,设计灭门崔氏,自己独揽朝政。弑君擅权,诛杀重臣,无论放到哪里,都是不可饶恕的死罪,何况是那个礼仪残存的年代。
虽然周王室衰微,礼制程仪还未消失殆尽,所以齐国才能责让鲁国,鲁国自知理亏,只能赶人。
吴国收留这样一个人,还封邑结亲,已经算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楚灵王果断下令,以此为借口,联合诸侯讨伐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