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小说网

字:
关灯 护眼
三五小说网 > 每个不曾抑郁的人生都是不完整的 > 第17章 修行与养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第17章 修行与养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中医养生之道常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


    世人谈起养生,不但津津乐道而且颇有自得,什么食补、药补、采补等等,一套接一套。


    且不说能否贯彻执行,只是一个“补”字就足以证明此举于事无补了。


    补,意味着缺。缺的是什么?为什么缺?不弄清楚这些问题,怎么去补?


    有个笑话:人说,喝猪骨头汤可以补钙;猪说,我还缺钙呢。


    以上并非完全否定“补”的意义,而是想说,如果人体是一栋大楼的话,地基和构架才是最重要的,外墙涂料和室内装修是次要的,如果没有稳定的基础和结构,其它任何修饰都不牢固。


    在修行中与养生有关系的概念


    “太极”,最早见于《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庄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


    易有阴阳,故为太极之动;道无阴阳,故为无极之静;无极为体,太极为用;动静互根,乃成宇宙。


    静与动、无极与太极是体与用的关系,并不存在前与后的顺序,更不是轮换交替。所谓的“以静制动,以动制静”只是曲解了“太极”的本意,是一种“有为”的方式。


    “一”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宇宙本原,是对道的别称;二是指修道者所要进入的意识状态。


    “抱一”最早出自《道德经》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抱一也好,守一也罢,都是让人的心神安守于虚静无欲、物我两忘的状态,而不是让人处于失神逐欲的昏昧状态,从而凝聚生命活力对人体产生符合自然规律的运行机制。


    由于平时我们的思维方式总是以利害的相对观去分析看待事物,所以我们的思想就随着事物无尽的相对变化而日趋复杂。而复杂对平静安宁来说就是混乱的表现,复杂的思想就会导致情绪波动,从而引起身体机能的失衡。


    要想改善身体的失衡状态,那就需要心神的物我观念予以改变,变有我为无我,身体就会回归统一的和谐。


    “中”在《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指无所偏颇的中和之态,也是“无极”。


    这种状态是自然之道的状态,人的处世态度就须效法天道的“中和性质”,无论用于治已或治人,治事或治世,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处世之道却有违中和而是追求极端,这就是与“道”背离的。我们无论对人对已都求尽情极欲,这样做不仅使自身有失中和而导致阴阳失调以致病,同样也使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加剧,再者由于人类的贪欲,又对自然资源肆意掠夺,使整个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反过来又引发了自然对我们的伤害。


    宇宙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处于天地之间也就必须做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统一。就像满足口腹之欲一样,营养过剩就会导致脂肪堆积,继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和”是指人的心神和身体处于和谐适中的状态。以此调理自己的心神,使之既不紧张又不松垮;既不精神高涨又不昏昏欲睡;既不刻意约束又不放任自流。


    当我们的心态能够安守于无欲而又清醒的状态时,那就符合“中和”的标准,因而也就进入了“无极的混沌”境地。但是又不能强求自己达到这种状态,只有趋向于“中和”,从而使身体的组织结构和谐有序。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为养生而修道,就必须效法天道而守中,身体间的混乱状况就会得到自然调理而归于和谐,守中必显和。


    所以,养生之道贵在固本,而不在补的作用上下功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伏天氏 第九特区 女团C位她成了影后 黑科技制霸手册 一开始,我只想做演员 重生乡村文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