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教义对修行最终境界的描述,无论是天堂还是极乐净土,都跳不出“活在当下”的范畴。
因为“活在当下”不但是最简单有效的修行方法,也是修行圆满的最终状态。
佛陀曾经说过一句话:若非当下,何时?
因此,活在当下,就是修行,活在当下,就是身处天国。
下面摘录几个经文中不言当下,却直指当下的词语,并附个人感悟,观迎指正。
即见如来\\u003d活在当下
怎样才能见如来?
见诸相非相!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很多人将其理解成这个世界的本质是虚幻的。
从某个维度来说,或许这是真的,但生活却是有温度的。
你并不能因为相信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就会摆脱烦恼痛苦从而活得精彩和自在。
所以,在认知没有突破的时候,这种信念并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看这句话能否让你产生不同的感受:
“见诸相”,什么是诸相?它包括你看到画面、触摸到的物品、听到的语言等等。你看到的事物的样子就是“诸相”中的相。
从生活中来讲,这个“相”是实有的,就像一栋大楼,但凡有点常识,都会在看到它的那一刻认出它是大楼。
虽然从物质构成来说,原子之间的空无要远大于实有,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理论毫无用处。
所以,与其说服自己相信那栋大楼是由空无组成的,还不如接受它就是一栋实实在在的大楼更让你坦然。
因此,“见诸相”完全可以理解成“接受事实”或者“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的事,只能是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事,正在发生的事只能在当下进行,已经发生的事只能是过去的事实。
解读了上半句,那么下半句的理解也就有了方向。
“非相”这个“相”不同于“见诸相”的相,却又产生于它。
非相是怎么产生的呢?
你是怎样看见一条狗就害怕的?你是怎样看着那栋大楼不顺眼的?你是怎样喜欢一个人,又是怎样讨厌她的?为什么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你百般疼爱他,为什么又在叛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
这些问题都是基于你的认知、经验、好恶等因素在思考中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
你喜不喜欢那栋大楼,与那栋大楼没有必然的关系,因为他根本就不会招惹你;你喜不喜欢一个人与那个人没有关系,因为总有一天你会厌倦她;你爱不爱你的孩子与他的表现没有关,而与你的思想有关系。
因此,“非相”可以理解成:不是你想的那样!
见诸相非相,便可通俗的解释成:尊重事实,不要在事实的面前展开脱离事实的联想。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是怎么来的?
因“见诸相”而生“非相”。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是想象出来的,无论你感觉它是痛苦的,还是幸福的,因为你的感受永远都来自你的想法。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这句话怎么会与“活在当下”产生联系呢?
这里的“法”应该是办法、方法的意思,它们都是通过思考得来的,因此又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想法”。
这些“想法”,被佛陀分成法和非法。
因此直译这句话就是:对你有利的想法都应该放下,何况那些对你非但无利反而有害的想法。
对此,佛陀用“筏喻者”来解释。
“笩喻者”,筏送人过河后,谁还会把筏子带走呢?筏无用吗?有用,在你想渡河的时候;筏有用吗?无用,除了过河几无作用。
我们的想法也是如此,解决问题之后,就不要再陷入其中,有用的想法都如此,那些无用的想法更应如此。
什么是无用的想法?
那些让你不爽的、痛苦的、烦恼的、恐惧的、焦虑的所有负面想法。
当这些想法被你放下的时候,你的注意力会放在何处?唯有此时此刻。
这不就是活在当下吗?